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课文《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时间:2021-03-21 20:12:51 九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人教版课文《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人教版课文《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2、难点

  课文如何扣住“不辱”二字在选材上有所取舍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读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作者、背景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三、疏通文意

  四、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1、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个部分。第1段为第一部分,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第2~3段为第二部分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第4段为第三部分,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2、对疑难词句的辨析。

  ⑴五百里之地:方圆五百里的地方。

  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副词,表示希望,命令等语气,此句意思是:希望安陵君能答应我。

  ⑶虽然:这里是“虽说如此,但是……”与现代汉语里的“虽然不一样。

  ⑷错意:错,同措。翻译为:打他的主意。

  ⑸色挠:是说秦王被唐雎所逼,气焰受挫,面色沮丧。

  ⑹长跪而谢之:秦王挺身跪起向唐雎道歉。

  五、总结扩展

  排演小话剧《唐雎舌战秦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战国策》论证说理周严,笔锋犀利。综论形势,无不纵横捭阉;指陈利害,无不锋芒毕露,《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今天我们就在翻译课文的基础上,编写了课本剧《唐雎舌战秦王》,选择演员表演一下。(教师随时指导)

  二、课本剧

  教师指点:

  第一场秦王要与安陵君“易安陵”,只派个人传句话来。故事开头就暗示着秦王恃强凌弱的蛮横态度。读时注意把握语气。

  第二场秦王口称“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后来传话的口气却很强硬,分明想并吞,安陵君虽然对秦王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秦王碰了钉子,不高兴,就进一步说明秦王换地是假,吞并是真。所以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对于秦王的虎狼之威,唐雎镇定自若,成竹在胸,当秦王妄图以“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所谓“天子之怒”来慑服唐雎时,唐雎安安详详地回答了一句“臣未尝闻也”。接着又提出“布衣之怒”的威力来对抗秦王。读时,注意表现出唐雎的沉着、机智、敏捷。

  第一场

  〖安陵国〗

  秦国使者(傲慢地):我们国君打算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

  安陵君(为难地):我应该谢谢大王赐给我恩惠,用大的换小的很好,虽然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

  (使者回到秦国,向秦王禀报,秦王大怒,消息传到安陵国,安陵君怕得罪秦国,派唐雎出使秦国。)

  第二场

  〖秦国朝廷〗

  秦王(怒气冲冲地):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为什么不听从我?况且秦国灭亡韩国灭亡魏国,可安陵君却凭借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一个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想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他的领土,但是他违抗我的愿望,岂不是小看我吗?

  唐雎(凛然地):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并且守住它,即使拿到一千里土地来,也不敢交换,何况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您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

  唐雎(直视秦王):小臣不曾听说过。

  秦王(威胁地):天子一发怒,将有百万人死亡,血流千里。

  唐雎:大王曾听说平民发怒吗?

  秦王(不屑地):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唐雎(正色地):这是庸人发怒的样子,不是说志士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有一道白光直冲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老鹰在殿堂上博击,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有起之土,他们胸怀愤怒还没发作的`时候,天上就降下了征兆,加上我就有四个人了。如果志士真的发了怒,将会有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天下的人都将穿上白色的孝服,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说罢)拔出宝剑站了起来。

  秦王(顿时脸色沮丧)挺身跪起向唐雎道歉道:先生请坐,哪至于这样!我懂了,韩魏灭亡而安陵却凭着五十里的地保存下来,仅仅是因为有您唐雎先生在啊。

  三、总结、扩展

  在《战国策》中有许多故事都值得一读,在“士”阶层,除了唐雎不辱使命外,还有蔺相如、毛遂、晏子等人都智勇双全为国家利益,不畏强`暴,以弱抗强,最后获胜。我希望同学们课下搜集一下这方面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另外,《战国策》里还有许多成语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都寓意深刻,也希望同学们读一读。

  四、布置作业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2、说说下列句子里加粗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表示什么语气。

  ⑴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⑵而君遂寡人,轻寡人与?

  ⑶岂直五百里哉?

  ⑷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⑸与臣而将四矣。

  ⑹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3、找出本文和《公输》里表示人称的词,说说它们各自的使用场合。

  〖参考答案〗

  1、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而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他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⑴呢(质问的语气)。

  ⑵吗(质问的语气)这两个语气助词,不仅表现秦王一股骄横的语意,而且有问罪责难的意思。

  ⑶岂……哉,哉是“呢”的意思,有反诘语气,写出了唐雎的凛然正气。

  ⑷吗,说明不是普通的疑问,而是恫吓。

  ⑸了,含有既愤激又警告的语气。

  ⑹罢了,活画出秦王轻蔑的语气。

  3、《唐雎不辱使命》里表示人称的词有:寡人、吾、君、公、臣、先生。

  《公输》里表示人称的词有:夫子,子,臣,我。

  【板书设计】

  秦王(神色):不说→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

  秦王(语气):其许寡人!→不听……何也?→轻寡人与?→尝闻天子之怒乎!→寡人谕矣。

【课文《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0-29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0-28

人教版《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1-01

《唐雎不辱使命》自读教学设计12-18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实录12-17

初中课文《唐雎不辱使命》优秀教案05-18

《唐雎不辱使命》说课设计12-18

唐雎不辱使命的说课稿11-01

《唐雎不辱使命》说课稿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