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古代名人故事《李白拜师》

时间:2022-09-23 10:14:08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古代名人故事《李白拜师》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精深的智慧,远大的抱负,无比坚强的毅力。他们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后世的人们作出了表率,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的名字为后世所知,人们永远记着他们。这,就是名人。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代名人故事《李白拜师》,欢迎大家分享。

古代名人故事《李白拜师》

  有着“诗仙”之称的李白为何拜师呢?又是怎么拜师的呢?其中有这么一个故事。

  天刚蒙蒙亮,歙县县城就热闹起来了。今天是阴历八月十二,再过二天,就是中秋节。街市上,挑柴的、担菜的、轰猪的、赶羊的人来车往,熙熙攘攘。

  在县城的西南边,一条小河穿城而过。河上架着一座拱形石桥,桥边一幢酒楼居高临下,黄色的酒幌垂挂在飞檐上,随风飘摇。

  楼内静悄悄的,酒客寥寥无几。在靠近窗口的一张桌前,坐着一个人。他身穿锦红官服,面庞清瘦,剑眉下一双风眼潇洒飘逸。酒、菜都摆在桌上,但一点没动。

  他迷惘地望着河面出神,显得心不在焉。

  他就是李白,就是被人称为“诗仙”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李白不是被唐玄宗召到宫里做官去了吗?怎么又一个人流落到此来喝闷酒呢?这得等下面再说。

  李白正在出神,突然一阵喧哗声把他惊醒。只听楼下先是一阵爽朗开怀的大笑,接着又高声吟诵:“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借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微。”李白的心里咯噔一下。这纯朴而又动人的诗句,这超脱而淡泊的情怀使李白那纷乱的心绪立刻安静下来。他心想,这穷乡僻壤,怎么会这么脱俗的高士?如果与他结交,定会成为知己的。

  李白向伙计招招手,伙计以为要添酒,提着酒壶就过来了。正要倒,李白说:“慢,你快告诉我,刚才在楼下吟诗的是谁?他住在什么地方?”

  伙计说:“那个老头叫许宣平,听说原来是做官的后来不知发什么疯,弃官不做,跑到这深山里打柴来了。

  每天天一亮,他就进城卖柴,卖柴得了钱就买酒,喝醉了酒便吟诗,走一路吟一路。至于他的家,谁也不知在哪儿,只是也总在山里打柴,想必也在山里吧。”

  李白听到这里,他心里明白了,这许宣平定也是个官场不如意,看破红尘的人。李白想到自己的不得志,想到满心的愁闷,恨不得立刻找许宣平,向他讨教一番,学习诗艺,也学习做人处世。

  李白结了酒账,走到楼下,只见老人已经走了。他追出门外,见到老人腰中掖着酒葫芦,肩上扛着竹扁担,走上了小桥,李白大声喊道:“许先生,请留步。”许宣平回头看了一看,扭头疾步向前走去。李白边叫边急步追赶,老人飘忽若仙,不一会儿就无影无踪了。

  没有追上许宜平,李白非常遗憾。

  李白垂头丧气地回到酒楼。伙计见了,就给出主意说“这老头每天都来卖柴,您何不到柴行门口等他。”李白觉得这倒是个好办法,就心平气和了。

  第二天一早,李白来到柴行门口等候许宣平,没想到许宣平没来。第二天又等,许宣平还是没来。一连四天,李白天天空等。李白求师心切,决定进山寻找。

  李白背着干粮,翻山越岭,一连走了一个月,也没有见到许宣平的踪影,他真有些泄气了,但想到“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的话,就咬咬牙,继续前进。

  这一天,他走到了紫阳山下,见山前立一大石,石上龙飞凤舞地刻着:

  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巅。

  静夜玩明月,闲朝饮碧泉。

  樵夫歌垄上,谷鸟戏岩前。

  乐矣不知老,却忘甲子年。

  李白连声叫道:“妙哉,真是仙人之声呀!”李白写诗三十年,还是头一次读到这样恬淡自然、充满野趣的诗。他料定这诗是许宣平写的,更加坚定了他寻找许宣平,拜他为师的决心。

  李白又向前走,见到崖前平地上有一堆稻谷,心想,这肯定是许宣平的,就坐在崖下等候,不知不觉地睡着了。突然一阵击水声将他惊醒。他顺着水声望去,只见夜幕中,一位须发飘飘的老人正立在船头,李白大声叫道:“喂,老人家,请问许宣平老先生住何处?”

  来人正是许宣平,那天在镇上卖柴,他见身穿官服的李白追赶自己,以为又是朝廷找他去做官,便再也不去镇上卖柴。没想到,这人又追到了这儿,便反问道:

  “你是何人?找许宣平有何事?”

  李白回答说:“我是李白,找许先生是为拜他为师,向他学习诗艺呀!许宣平一听大吃一惊,没想到这风尘仆仆,满脸汗水的人竟是天下闻名的诗仙李白。可他表面还是不动声色,说道:“你太客气了,如果说你是诗海,我仅是一滴水,海怎能求教于水滴呢,不敢当呀!”说完撑船便走。

  李白急忙抢步上前,说道:“老人家,学生为寻找您,已经在这深山野岭中转了三个月,难道您就用这一句话把我打发了不成?”

  李白真诚的话语,打动了许宣平的'心,他请李白上船,向河心划去。

  月色之下,波光荡漾,船行悠悠。许宣平问李白:

  “你身穿官服,怎么不在朝廷理事,却四处云游?”一句话点到了李白的伤心事,他便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许宣平。

  原来,天宝元年,李白由贺知章推荐,靠一首《乌夜啼》被唐玄宗赏识,下诏宣他进京。李白满怀抱负,以为此番定能做成大事业。那知至长安以后,唐玄宗并没让他做理事的官,只是任命他当翰林供奉,专门为皇帝做制诗。李白虽然失望,但想到有俸禄,可以买酒喝,也就勉强留下了。但他为人不拘小节,又得罪了皇帝以及杨国忠和高力士这两个炙手可热的人物。高力士和杨国忠本是心胸狭窄的势利小人,对李白怀恨在心,寻机报复。只要有机会就在唐玄宗和杨贵妃面前说李白的坏话,使得李白渐渐被玄宗疏远最后被打发出长安。

  李白也通过这事,知道了所谓御前供奉不过同梨园子弟一样,是供帝王权贵消烦解闷的仆人,自己很信赖的玄宗也黑白不分,于是他便心灰意冷,到各地漫游,寄情于山水之中。

  许宣平听了李白的讲述,恳切地说:“亡羊补牢,犹未晚矣。且不说你对朝廷的希望是不是幻想,你这样才华横溢的诗人,到了宫里还不是受制之人,成了网中之雀,笼中之虎吗?古人说,诗言志,在宫廷中去要制作些风花雪月、歌功颂德的诗还能言什么志?不言志又能写出什么诗?与其如此,不如像老夫一样返朴归真,避开尘俗之扰,倒图得内心的清净,写出别有一番情趣的诗哩。”说着解下腰中的酒葫芦,递给李白。李白二话没说接过来一饮而尽,说道:“谢老师的指点,学生听您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呀。”

  从此,在这紫阳山中,李白与许宣平形影不离,常见他们二人同斟共饮,畅谈人生,切磋诗艺。

  拓展阅读:

  李白的故事之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李白的故事之铁杵磨成针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极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风光,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这位伟大的诗人小时候就很聪明,不过却很贪玩,不爱学习,常常趁老师不注意,溜出学堂,四处捣蛋。

  一天,李白又逃学了,调皮的他带着弹弓,准备去后山打鸟。路过山下的小溪时,他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坐在溪边的石头上,正吃力地磨着一根粗粗的铁棒。李白觉得很奇怪,就走过去问道:“老婆婆,您这是在干什么呀?”

  老婆婆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微笑着说:“磨铁棒呀,我想把它磨成一根绣花针。”

  “将这么粗的铁棒磨成绣花针?怎么可能啊!”小李白脱口而出,惊讶极了。

  这时,老婆婆停下手中的动作,信心十足地说:“‘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相信,只要天天磨,总有一天能将这铁棒磨成绣花针的。”

  老婆婆的信心和勇气让李白非常感动,想想自己平时贪图玩乐而荒废学业,李白惭愧极了。他拜别了老婆婆,马上回学堂上学去了。此后,李白再也没有旷课逃学,不仅如此,他还坚持博览群书。经过不懈努力,李白终于成为名垂千古的“诗仙”。

  李白的故事之李白醉书狂草敌兵

  唐玄宗时,渤海国的使者带着国书来到长安,唐玄宗召见番使,命令翰林学士宣读番书。

  不料翰林学士打开番书,见上面全是些鸟兽文字,竟一字不识。唐玄宗宣诏文武百官,文武百官也没有一个人识得。唐玄宗震怒。

  翰林学士贺知章回到家中,忧心忡忡,长吁短叹,引起家中客人李白的关注。

  李白问明情况,道:“可惜我李白金榜无名,不能为朝廷分忧解难。”贺知章问知李白能识番文,惊喜万分,立刻向唐玄宗作了汇报。唐玄宗赐李白进士及第,穿紫袍束金带,在金銮殿上接见了李白。

  李白捧起番书,用唐音译出,念道:“渤海国大可毒书达唐朝官家:自你占了高丽,与俺国逼近,边兵屡屡侵犯我界,想出自官家之意。俺如今不可耐者,差官来讲,可将高丽176城让与俺国……若还不肯,俺起兵来厮杀,且看哪家败胜!”这分明是一份“宣战书”。唐玄宗问文武百官:“番人要兴兵抢占高丽,有何策可以应敌?”众人缄口不答。玄宗又问李白:“那我们该如何回复番使?”李白道:“明天召见番使,我当面回答他。”唐玄宗当即封李白为翰林学士,设宴款待。

  第二天上朝,李白大笔一挥,不一会儿就写好了国书,当众念道:“大唐开元皇帝,诏谕渤海可毒:自昔石卵不敌,蛇龙不斗。本朝应运开天,抚有四海,将勇卒精,甲坚兵锐……方今圣度汪洋,恕尔狂悖,急宜悔祸,勤修岁事,毋取诛戮,为四夷笑……”

  番使大为震惊。回到渤海国,将大唐国书交给渤海国国王,国王看后惊叹道:“天朝有神仙相助,如何敌得!”于是,写了降表,归顺大唐王朝。

  李白醉书狂革,展示了大唐威仪,吓退挑衅的蛮国。“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李白的故事之李太白跳月

  南京夫子庙前,有一座文德桥。据说,每逢冬月十五月亮当头的时候,站在桥头朝水上看,倒映在水里的月影子刚好分成两半:桥这边半个,桥那边半个。

  圆圆的月亮影子,为什么会分成两半呢?这里有段故事。

  传说唐朝大诗人李太白,有一次到金陵(即今南京)来,在文德桥旁边的一座酒楼上歇脚。

  这天碰巧是冬月十五,到了晚上,他就独自坐在酒楼上赏月,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作赋。李太白生平最喜爱月亮,说月亮又干净又好看。这天晚上,他抬头看见天上的月亮洁白滚圆,心里非常高兴,就多喝了几杯。

  到了半夜,李太白趁着酒兴,下楼走到文德桥上。他刚走上桥,一低头,忽然看见月亮掉在水里了,河水一动,洁白的月影上就添了几条黑纹。

  李太白这时喝得醉醺醺的,只当是月亮给河水弄脏了。他靴子也顾不得脱,张开双手就跳下桥去捞月亮。

  谁知这一跳,月亮没捞着,却把水里的月亮震破了,顿时分成了两半儿。——故事就这样传下来了。后来人们在文德桥旁边修了个“得月台”,据说那里就是当年大诗人李太白赏月的地方。

  李白的故事之力士脱靴

  李白过人的才华,使他成为一位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所以就连当时的皇帝唐玄宗也想看一看李白到底是个怎样厉害的人物。于是唐玄宗下诏书请李白到皇宫来相见,一起商谈国家大事。听到皇帝召见,李白迈着大步,仰天长笑着走进皇宫,没有一丝拘束紧张的样子。

  唐玄宗看见李白仪表非凡,气宇轩昂,双目炯炯有神,就像一片朝阳升起在东方。通过与李白亲切的交谈,皇帝发现这个李白可真是不简单,他的知识如此渊博,无论问他什么问题,都能对答如流,并能提出很多自己独到的见解呢。

  唐玄宗皇帝得到这样一个值得夸耀的文人在身边,高兴得合不拢嘴,立即邀请李白留下来和他一起吃饭。当时,谁如果能和皇帝一起吃饭,那可是一件非常非常荣耀的事。更何况,皇帝还用满桌的好菜亲自招待李白呢。

  于是,有很多人羡慕李白,但也有很多小心眼的人嫉妒他。可李白才不怕别人嫉妒他呢,他还是像以前一样潇洒狂放。李白喜欢喝酒,与他同一个时代的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有一首诗曾经这样写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首诗的意思是:“李白喝一斗酒就能作上百篇的诗,他倒在长安的酒店里就可以忽忽大睡。在李白喝酒的时候,即使是天子的召唤,他也不理,而自称自己是酒中仙。”

  有一天,皇帝又召见李白,请他起草一份很重要的诏书。恰巧李白刚刚喝完酒,东倒西歪地走到大殿上。他眯着眼往四周看了看,看见站在皇帝身边的一个太监正在很不友好地盯着他。这个太监叫高力士,当时得到皇帝无比的宠爱,就连皇帝的儿子们也称呼他“阿哥”,王公大臣们也要称呼他“老爹”呢。高力士心里总想着:“我可是皇帝眼前的红人,谁敢得罪我!”所以他整天在皇宫里横行霸道,老欺负那些被他排挤的小官员。

  他发现皇帝喜欢李白,心里就很不舒服,还想着要找个机会整整李白呢。

  李白呢,其实早就看不惯这个欺软怕硬的太监了。于是趁着这天的酒性对皇帝说:“皇上,我有个小小的请求,不知您准不准?”皇上因为急着要李白写诏书,便着急地说:“你有什么要求,尽管讲。”李白说:“我刚喝了点酒,因此无法像平常那样很恭敬地写文章。请皇上准许我穿戴随便一点,这样我才能把这篇诏书写得符合您的要求。”皇上想了想,摸着胡子说:“既然这样,我就准许你随便一点吧。”

  于是,李白伸了个懒腰说:“我穿的鞋太紧了,要换一双松一点的便鞋。”皇帝便立即叫人给他取双便鞋来换。李白趁机向站在一旁的高力士把脚一伸:“给我把鞋脱了!”高力士平时作威作福搞惯了,没想到李白会来个突然袭击。在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高力士当惯奴才的膝盖便自然而然地跪了下去,竟给李白把靴子脱了。

  这一次,李白可给那些受高力士欺负的人出了口气,就连千百年后的人们听到这个故事也觉得痛快呢。

【古代名人故事《李白拜师》】相关文章:

李白拜师的故事12-28

有关古代名人李白的故事06-08

古代名人诸葛亮拜师的故事12-26

古代名人李白求师的故事05-16

李可染拜师的名人故事03-09

古代名人故事10-11

少年华佗拜师名人故事10-18

古代爱国名人故事02-22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