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四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时间:2022-11-07 09:35:1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四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精选17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精选17篇)

  四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篇1

  今天,聆听了刘校长执教的一节寓言教学《扁鹊治病》,感触很深。学生学得自然充分,老师导得恰到好处,顺应了孩子的读书规律,真正还原了孩子本真的阅读过程,给每一位听者如沐春风的感觉。我觉得刘校长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与大家共勉:

  1、读课题,能读出猜想

  一个好的阅读者,看到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名字,头脑中一定会产生许多猜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孩子看到题目,要学会从题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依据信息读出猜想。刘校长出示课题《扁鹊治病》后,及时问孩子,看到这个题目你都想知道什么?从课堂实践看,孩子的猜想涵盖了文章的每一个角落。如:扁鹊是谁?谁生病了,病得怎么样?扁鹊怎样治病?病人的病好了吗?多好的猜想呀!我们今天能让学生这样去做,明天也这样,后天还这样,日日都这样,孩子是不是就会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看到题目头脑中要有猜想。有了猜想就拥有了阅读期待,带着期待读文本,孩子会在读书中不断地验证、修正自己的猜想,这样阅读的过程是快乐的。

  2、初读文,读出感受,整体把握文本

  一个好的阅读者读文章应该是没有杂念的,应该像喝茶聊天似的。我在读叶圣陶老先生的《语文随笔》这本书时,记录了这样一句话、“认为阅读好像还债务,那一定读不好。要保持着这么一种心情,好像腹中有些饥饿的人面对着甘美膳食的时候似的,才会有好成绩。”读完这句话我在想,现实中的阅读教学不就是让孩子在还债吗?琐碎无效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孩子一个接着一个去回答,上完了一节阅读课,就像跟着老师到迷宫中走了一圈,还是迷迷糊糊,下次进去自己还是出不来。试想我们老师像谁?像不像黄世仁逼着杨白劳交租子。虽说有点夸张,但我想孩子就是这样的心情。怎样做能更好些呢?看了题目有了自己的猜想,就带着猜想去读吧!此处刘校长什么问题也别提,就让孩子把自己当做一个最真实的阅读者。这样去读,读过文章的感受应该是丰富的。这就是我在执教寓言的第二个环节,让孩子敞开心扉和同伴们交流。孩子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我课后梳理了一下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感受大致有这些:蔡桓公这个人太固执了;扁鹊这个人很执着;扁鹊的医术很高明;为蔡桓公感到惋惜等等。刘校长不就是在培养孩子对语言文字的感觉吗?怎样培养孩子语感,是不是应该让孩子放松心情,不带着任何压力去阅读,久而久之,语感不就有了吗?

  3、精读文,读出理解

  真正的阅读者,再读课文,一定像品茶一样,喝一口停一停,“吧嗒吧嗒”嘴感觉一下茶的味道。这样才能越品越香,一杯茶下肚,茶的余香也就品得差不多了。因此,我们和孩子再读文本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做:遵循文脉,读过一节停一停,回过头去想想这一节说的是什么,自己都读出了哪些理解。读过两节三节,又把两节三节连起来回想一下。刘校长在与孩子阅读寓言故事的过程中是这样做的:读过第一、二节,让孩子充分交流自己读出的信息和感受。刘校长只是针对孩子的阅读结果不断地点拨,提升,尤其是注重引导孩子读懂情节,读懂人物的性格特点,进一步达成每一阶段的教学目标。读过三、四节也是如此。

  当刘校长引导孩子读到此处时能及时停下来,让孩子把这几节联系起来读读,看看能读出什么?有没有新的感受?这样阅读,孩子不会停留在片面的一段话中,而是能学会上牵下联,能站在整体去思考,会对事件的发展和人物形象有新的理解和感受。读过五六节后,学生的感受实际就丰满起来了,刘校长让孩子站在主人公的角度读懂人物心理,站在读者的角度读出自己对人物的评判。

  4、联生活,读出寓意

  我们经常教导孩子读过别人的书后,一定要想想自己的生活。刘校长执教这则寓言也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激发孩子的生活体验,其实说出了生活体验也就读懂了寓意,从而达成寓言启迪心智的教学价值。课堂上,孩子谈的还是比较全面的,有的想到了写字时的坏习惯,有的想到了马虎粗心大意的小毛病,有的想到了弹琴,有的……孩子将这些生活经历都谈了出来,寓意就不言而喻了。最后再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说说读后的启示,应该是水到渠成了。

  5、细盘点,梳理方法

  我们的教学应该让孩子养成一种盘点的习惯。一堂寓言教学结束后,孩子再遇到寓言应该如何去读,孩子心理清楚吗?我想部分孩子可能会记住一点点,过了几天也许就忘了。因此,最后一定让孩子说说,如果再给你一则寓言,你打算怎样去阅读呀?让孩子梳理出这节课读寓言的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存在的问题:

  联系生活读懂寓意环节教师处理略显拖沓,致使课堂超时。

  四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篇2

  《扁鹊治病》是一则寓言故事,内容简单易懂,取材于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这则寓言就是要警示人们不要讳疾忌医,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防微杜渐,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本课教学安排一课时,由复习《纪昌学射》引到第二则寓言,让学生向大家介绍扁鹊,学生课前搜集过资料,所以说的很到位,点出扁鹊是位名医。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用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寓言故事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再引导学生体会寓意。在指名学生说课文主要内容时,第一位学生几乎是把课文复述了一次,连对话都讲的清清楚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还是给了他肯定,适机提出他的问题,在概括大意时要简洁,抓住重点,简单讲述。后来请了几位学生说的比较到位,以后在概括内容方面还要多花时间。

  在课堂交流中,学生慢慢体会到寓意,大多学生能说出应该多听取别人的正确建议,不要太固执。其实学生能说到这点就已经可以了,至于“防微杜渐”这个词语,学生是说不出来的,所以这个词语就送给学生,掌握一个新知识。

  上了本课之后,我深切地体会到,老师要启发学生思考,就必须善于引导,善于对话,因为在对话中才能了解到学生想的什么,怎么想的,在对话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中反应要灵敏,及时抓住学生的回答,并有效的引导学生思考。而我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还是过于考虑自己的教案,对学生关注不够,特别是对学生的回答没有认真听,对于学生的不足和精彩之处不能及时做出评价。

  四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篇3

  课堂教学永远充满了未知的快乐,因为在一节充满思考的课堂上,永远有那么多的不可预知,也总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惊喜。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扁鹊治病》这一课。上课伊始,通过阅读,我能感觉出孩子们对课文内容的兴趣。于是,我改变以往的识字方法,不再把生字从课文中挑出来单独讲,而是随文识字,边读书,边讲解这个生字的字形字音字意,这样可谓是一举两得,让孩子们感兴趣的课文内容和认识生字有机地结合起来,或许是因为这小小的改变,也或许是孩子们让兴趣带动了学习,就这么轻而易举地朗读课文和认识生字的教学任务。

  接着是学习课文。我仍然让孩子以“读”为主,让孩子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然后,我就在黑板上列出了“病人”蔡桓公和“医生”扁鹊以及“病情”的学习提纲。接着,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再一次细读,把每一次扁鹊见到蔡桓公时两人之间的对话和表现按顺序填写到学习提纲里。

  很快的,孩子们就完成了任务。其实这个过程就跟孩子们平时做阅读短文差不多,然后就是我们师生之间的交流——

  “孩子们,扁鹊第一次见到蔡桓公,他是怎么说的?”孩子们胸有成竹的回答了这个问题。

  “蔡桓公怎么表现的呢?”依然是一大片林立的小手争抢着要回答问题。

  “那老师当扁鹊,你们当蔡桓公,我们来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好吗?”当然是群情激昂。我学着古代拜访大王的样子,先抱拳作揖,然后读课本上的对话,孩子们做了大王,那气势和感觉可真妙不可言,读的自然不错。

  这样一段一段的交流反馈,孩子对课文内容越来越熟悉,可到最后竟有孩子不干了:“老师,我们不要做大王了,大王最后都死了,落了个可悲的下场,我们要做神医扁鹊。”我笑了:“好,就给你们做神医,老师来做蔡桓公!”我还正想让孩子们对另外一个人物了解透彻呢,他们倒自己提出来了。

  于是我们互换角色,我们边读边带表演,最后我头一歪,装作病死了。孩子们倒不乐意了,“老师,我们不要你死!”看看,孩子们有一颗多么善良的心!我笑道:“老师不真死,老师假死,可以吧?”孩子们这才答应。

  只局限于我们之间的简单表演,孩子们意犹未尽呢,于是课本剧大幕拉开。刚开始,四位小男孩还得依赖课本,但表演的惟妙惟肖;第二轮的时候,孩子们干脆丢掉课本,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起来,孩子们表演的才能可真不能小觑,让我们不由得不捧腹大笑。

  我想,如果让孩子们继续演下去,估计演一天他们也不会厌烦。但是,能放能收可是我这个“导演”的职责,于是,我趁孩子们间歇的当口,随口问了一句:“这蔡桓公就这样丧命了,他最后会明白什么呢?会给我们什么忠告呢?”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畅所欲言,最后得出“讳疾忌医是十分有害的”道理,自然而然地对本课的教学难点掌握于心。然后我又把这个道理延伸到生活中,以自己看牙病的经过和大家谈了自己的感受,继而启发孩子们想想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经历?他们有的说,在学习中,有个坏习惯刚开始没改,现在改起来特别困难;有的说,自己身上的缺点因为没及时改掉也是越来越难克服等等,让我非常欣慰孩子们的把学语文和生活结合起来的能力。

  一节课上完了,我们师生都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这是一种学习的幸福感,期待这样的幸福能一直延续下去。

  四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篇4

  说到备课,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钻研教材,但在《扁鹊治病》一课的教学中,我更感受到的是,备课除了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原有的认知基础和学生的盲点,让课堂教学真正的“以学生为本”。

  拿到《扁鹊治病》的第一稿,导入和初读课文的环节基本一致。在切入课文学习是这样设计的:

  1、同学们,课文中扁鹊给谁治病,结果怎样?

  2、同学们,我们刚刚从故事中知道扁鹊是一位神医,他能从死神手里把人救活,这次神医为何治不好病?是否徒有虚名?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扁鹊的句子,细心体会,动笔写写;你从这些句子中,获得了什么信息?(了解扁鹊的医术高明,具有先知先觉的智慧。)

  看起来较满意,板块也较清晰,因而一开始也没试教。等到试教时。第一个问题一出示:同学们,课文中扁鹊给谁治病,结果怎样?很多同学都纷纷举手:扁鹊给蔡桓公治病,可蔡桓公不让他治,最后蔡桓公死了。学生都已知道了是蔡桓公不让扁鹊治病,接下去我们还怎么去找原因呢?这些环节不是形同虚设吗?

  于是,这天晚上霍老师和我一起修改教案稿。当我打入“同学们,课文中扁鹊给谁治病,结果怎样?”脑中立刻跳出白天试教时学生的回答,自然而然地打入“你从哪儿看出蔡桓公不让扁鹊治病呢?”学生的一句句回答仿佛响在我耳旁……“扁鹊那么有名,为什么蔡桓公不让他治呢?”思路越来越顺畅……

  第二天,我拿着修改稿去试教,感觉课堂十分融洽。其实,里面的内容我没换,只是提问的切入口改变了。

  这堂课又一次让我感受到:备课真的要备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扁鹊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他应该怎么做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将扁鹊与现在的医生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多种表达。

  四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篇5

  我们年级“同研一堂课”活动已经结束,本年级最年轻的男教师潘文彬承担了这次上课任务,听了这一课,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扁鹊治病》一课的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读”这一教学方式,在多种形式的读中去感悟、体会。

  一、读中理线索,整体感知

  《语文课程标准》在本年段的阅读目标中明确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我们更应该重视这一能力的训练,才能使他们在训练中形成这样的能力。我们常说,对一篇课文的学习最好能从整体入手,理清文章的条理,把握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去精读、品味,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学习阅读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扁鹊治病》是西师版第六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是一篇寓言故事,介绍了扁鹊劝告蔡桓公治病的全过程,教育学生要有病应该及时医治。潘老师在第一课中利用学生自读、分组读等解决了字词、读通了课文之后,引领着学生逐步走入文本,通过默读、想想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同桌说——指名说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最后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读,并在读中想,读后说,理清了这篇课文的条理,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印象,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读中细体会,明白道理

  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凭借教材,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深入,在教学中真正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扁鹊治病》是一篇寓言,它的难点是要理解寓意,这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潘老师在教学中抓住扁鹊说的一段话:第五自然段让学生自读——指名读——齐读——引读,并在读中让学生找句子,抓重点句,引导学生从“能够治好——可以治好——还能治——只能等死”体会扁鹊医术高明,再以此为线索回到扁鹊几次见到蔡桓公的表现上,找到有关的段落,勾画有关蔡桓公言行的句子,再自读自读——指名读——齐读——表演读等体会到蔡桓公的固执己见,不听人劝告,从而引出成语“讳疾忌医”。通过交流,学生体会到“小病不及时治会成大病”进而明白自己在学习生活中要有了小错要虚心听取别人意见,要及时改正,否则要变成大错,为时已晚的道理。

  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去理解、去领悟在潘老师的教学中体现得非常突出。读,让学生有效的理解了课文,明白了道理;读,使学生知道了阅读文章的方法,培养了能力。读,是教学中永不腿色的有效方式!

  四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篇6

  从备课上来说,课前准备较充分。查阅了不少关于扁鹊和桓公的资料,记住了扁鹊的小故事。对于文中桓公的表现,进行了合理的推测与分析,得出了独到的见解。绞尽脑汁将课文的各个环节用自然的过渡性语句串到一起。尽量的打开思维的空间,不拘泥于课文中仅有的文字描述,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补足了文中人物的丰满度和立体感,让学生们察觉到:其实看似遥远战国人物也并不是那么平面化,那么不可感知,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觉得好像和他们一起度过了故事中的这段时间,因为有了亲身经历的体会了,入文了,所以感觉就实在了,道理也就水落石出了。另外在其它几个班级试讲,又有和同级部老师以及领导的交流和沟通,对这一课的了解只有越来越清楚和深刻。那么,即使没把交流的内容悉数呈在课堂上,但因为感觉知道的多了,所以,讲课的底气就不一样了,好像什么样的状况都可以驾驭了。

  从上课上来说,总体课堂确实气氛不错,学生的发言,回答问题的准确性(针对我班学生的特点,一个问题可以有好几种问法,举例说明,如果一个问题太难,太宽泛,那么可以问得具体点;可以提些选择性的问题;也可以把一个问题分成三节来问,环环相扣,层层加深;可以把上一个问题的答案变成下一个环节的问题;还可以给学生一些简短的暗示、提示等等,这是课堂气氛能否活跃的技巧),听讲的态度,老师的整体调度,基本上较为顺利。除了有个别小环节有遗漏,再是对板书有些小遗憾之外,凡是能想到的差不多都做到了。

  四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篇7

  《扁鹊治病》是一则寓言故事,内容比较简单,以对话为主,在教学时,我尊重学生质疑,另辟捷径帮助学生解疑。在堂课上,学生提出了几个较有价值的问题:

  1、蔡桓公为什么总是不听扁鹊劝告?

  2、既然蔡桓公根本不愿听扁鹊的话,扁鹊为什么还要几次三番对蔡桓公说他的病呢?

  3、扁鹊可以直接告诉蔡桓公不治的后果,为什么要一次次地说?

  第3个问题引起了纷争,学生需要重新回到文本,仔细体会蔡桓公的性格。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其性格特点,我另辟蹊径从“名医”入手!质疑:“名医”“名”在哪?通过回归文本知道名医名在:医术高超、医德高尚!追问:如此名医为何医不好蔡桓公的病?好!回归文本细细体会作者的表达领会其意!有的说,蔡桓公根本不会听的,认为是天方夜谭,因为当时他觉得身体很健康。有的说,这样将会使蔡桓公误会更深,以为他又在故弄玄虚。有的说,如果那么直接,说不定蔡桓公一怒之下会把扁鹊拉出去杀了,不是说“伴君如伴虎”嘛。通过3次对话提示语、语言内容、病况发展细细体悟学生异口同声:讳疾忌医!问题迎刃而解。蔡桓公自以为是,讳疾忌医、忠言逆耳最终导致小病不医,一命呜呼的。从中我们获得启示:防微杜渐!迂回问题,巧妙解疑深化了对寓言故事的理解,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妙!

  《扁鹊治病》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专题是“故事长廊”,安排的是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扁鹊治病》是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以蔡桓公不听扁鹊建议,小病延误成大病,最后无药可医的悲惨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教学时,我让概括故事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寓言。在理解课文时,主要是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及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性格,领悟故事中的道理。比如,故事中出现的时间“过了十来天”,“十来天后”“又过了十几天”,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反复强调时间?”,学生答道:“是说蔡桓公的病每过十来天就会更加严重。”时,我适时引导这是为了突出病情的发展,由小病变成大病的过程,更是突出蔡桓公不听扁鹊意见的结果。在学生体会句子含义后,再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使学生读中有情,读中有话。

  但本课教学遗憾的是,对人物的心理体会得还不够,只停留在表面,没有结合当时的背景,人物的身份加以引导。今后的教学一定要注意。

  四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篇8

  《扁鹊治病》取材于《韩非子·喻老》。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上了本课之后,我深切地体会到,老师要启发学生思考,就必须善于引导,善于对话,必要时要设置一些恰当的情境,因为在对话中才能了解到学生想的什么,怎么想的,在对话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中反应要灵敏,及时抓住学生的回答,并有效的引导学生思考。而我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还是过于考虑自己的教案,对学生关注不够,对于学生的不足和精彩之处及时评价这一环节做的不太好。

  在课堂交流中,学生慢慢体会到寓意,大多学生能说出应该多听取别人的正确建议,不要太固执等。其实学生能说到这点就已经可以了,至于“防微杜渐”这个词语,学生是说不出来的,所以这个词语就送给学生,掌握一个新知识。

  这节课表现更加出彩的是学生们:

  1、孩子们对这样的寓言故事有着很高的兴趣,顺学而导让孩子们在争议与分歧中思维火花进行碰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若想知,前置学习下苦工”;

  2、将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与探讨时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大胆质疑,把握重点,师生交流最后突破难点;

  3、教学设计上对学生的要求有所提高,如最后的课堂检测题实质是从研究考试入手所设计的一系列能力提升题也是对本节课学生掌握情况的一个考验:我能读,我会填,争当小神医等等,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具体把握,也考查了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快速找寻信息及整合信息的能力,看到孩子们努力的自读自悟,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我来说也倍感欣慰。

  总之,《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比较易懂,学生基本上能通过自读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文本去理解、体会。

  四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篇9

  《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比较易懂,学生基本上能通过自读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文本去理解、体会。

  教学时我通过研读扁鹊和蔡桓公的表现,揣摩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人物的理解。从中体会扁鹊医术的高明,医德的崇高;体会蔡桓公固执己见和不听正确意见的性格,以达到明理。

  这个部分学生的想象很丰富也很合理,只是在进行朗读训练的时候,学生读不出文中人物的语气。我在指导朗读时让学生通过语气的对比,了解扁鹊焦急而又耐心的心情和蔡桓公高傲固执的态度,体会扁鹊的高尚医德。可由于学生的朗读总是达不到我的要求,而且时间又仓促,我只能赶快进入下一个环节,导致朗读的训练成为一个虚设,朗读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没能真正实现。

  本课的寓意揭示,若让学生多方面联系自己的缺点谈感受,那么这则寓言的学习会有更大的.价值。

  四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篇10

  《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比较易懂,学生基本上能通过自读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我在教学时注重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文本去理解、体会。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具体安排了3个环节:一是导入课题、激发兴趣。我能够引导学生从了解扁鹊医术入手,紧扣主题,给学生营造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学生热情度高,积极回答问题。课前让学生搜集扁鹊的资料,介绍扁鹊,以达到了解扁鹊的目标,并为接下来课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二是,以扁鹊四次给蔡桓公看病为主线,有意识的指导学生运用体会、想象等形式抓住重点内容进行有提升的读。通过研读蔡桓公的反映,来探究文本,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通过想象来丰富文本。并且从中体会扁鹊医术的高明,医德的崇高;体会蔡桓公固执己见和不听正确意见的性格,以达到明理。三是通过表演来回顾课文内容,达到复述课文的目标,通过跨越时空的对话,来拓宽学生的思维。教法、学法灵活,学生展示比较精彩。在表演这一环节中,我抓住时机让学生演一演的方式,达到了复习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的目的。尤其值得的一提的是,就连平是不喜欢表现的学生也积极地参与到表演中来。

  缺点:课堂调控能力不够强。第一轮表演指导不到位。寓意提炼急促,还应侧重联系学生实际用寓意导行。在第一轮表演结束后,应该让学生点评一下,哪些角色需要改进,指导学生演好人物角色。总之,上完这节课后,我感觉自己需要改进和学习的地方有很多很多,如何使自己快速地成长起来,更好的上好每一节课,是我今后工作的重点,我将更加努力锤炼自己。

  四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篇11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者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诉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启示好比是灵魂。”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严文井说:“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因此,寓言又被称为“理智的诗”“穿着外衣的真理”。

  作为选入教材的寓言,我们在教学时该如何体现语文味呢?几次执教《扁鹊治病》,我一直在琢磨。最后选定了以表格为支架,以体会人物形象为载体。

  预习课文时,安排学生去填写表格。横向是治疗时间、病症程度、治疗方法、治疗结果,纵向是时间的变化。

  目的是借助表格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反馈交流时,学生就能借助表格,清晰完整地讲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回顾总结查找信息的方法,进一步提高阅读技能。在此基础上,要求借助课题,简洁地进行概括,学生也能顺利完成。

  理清文章脉络后,我让学生思考“从哪里看出扁鹊不愧为名医”,到文中圈圈、画画、写写,从字里行间去感受扁鹊的医术高明、医德高尚。

  如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课文中描写扁鹊的句子集中出示:

  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又过了十几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

  通过分析扁鹊的一系列的行为、语言,人物的形象就不会是“碎片式”的。很显然,学生就容易从“一次又一次”的拜见中──“过了十来天”“十来天后”“又过了十来天”“拜见”等词语中,体会到的对病人的高度负责的精神,这是高尚医德的体现;从“站了一会儿”“老远”“只看了几眼”以及蔡桓公果然不幸被言中等内容中,可体会到扁鹊望闻问切的功力之深厚,真不愧是──神医呀!尤其是微课“关于三的文化现象”,让学生有了更深的体会。

  在学生读懂了扁鹊不愧是一代名医的基础上,我再次呈现表格,要求学生用纵向角度去观察表格内容,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就看出:时间越来越长,病情越来越重,治疗方法越来越复杂。进而领悟到第一层寓意:防微杜渐。

  这样一位名医为何救不了蔡桓公呢?表格再次出现,让学生到文中查找相关语句,找到关键词语,学生通过捕捉关键信息,分析人物态度和治疗过程,深化了第二层寓意:不能讳疾忌医。

  再次借助表格对比了扁鹊和蔡桓公的不同人物特点之后,我安排了想象写话: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痛不欲生。如果你是他的母亲、他的最信任的大臣、或者是他的孩子,你会对奄奄一息的蔡桓公说些什么呢?请挑选其中一个人物,展开想象,写几句话。这样的写话则是将孩子对寓意的理解内化,个性化。

  当然,除了以上主要方法外,既然是寓言教学,还要善于寻根求源,回到寓言那里。我国春秋战国时流传下来的寓言,往往是小故事套在大故事里,且用文言文写成,《扁鹊治病》就是如此。我采用故事还原法、对比阅读法进行教学,拓展了寓言体文本的教学视域。

  四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篇12

  《扁鹊治病》是人教版语文四下《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扁鹊治病》是一篇精读课文。《扁鹊治病》写的是: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对于精读课文,一定要精读。精读就是精细地研讨。为了让学生反复阅读,把《扁鹊治病》读通、读懂、读透,我让学生经历“自读自悟,粗知课文;自问自探,感悟课文”等环节。为了让学生自读自悟地有效,为了让学生在精读中开智促思,我精心设计表格,通过表格来初知课文。

  学生通过自主填表,交流表格,学生板填表格等形式,从而使学生理解了文本,知道了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寓言所含的道理。这个表格的解决更是学生自问自探文本的基础。学生围绕表格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阅读探究能力是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学生围绕表格,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例如: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是有名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探究是一种富有创意的发现过程,有一定的难度。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我们通过文本中划、反复读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话来深入感悟人物的鲜明个性。

  语文是集工具性、人文性和综合性为一体。语文的工具性要求我们要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课始,学生进行组词的训练,对本课的重点字词有了深入地感知。学生通过填空来深入理解人物的形象,通过学生的多样填空让学生多元地解读了飞卫和纪昌,既给扁鹊、蔡桓公的人物形象的理解提供了范例,更是对扁鹊、蔡桓公人物形象的解读设置了悬念。课中对“站了一会儿”、“理睬”等词句的理解,更是对人物形象地深入解读。

  对于寓言故事中的道理是学习寓言故事的重难点。对于《扁鹊治病》中的寓意的理解,我主要通过“这些表示病程时间和病情情况的词,你体会到了什么?”来体会防微杜渐;通过抓住描写蔡桓公态度的句子进行反复地朗读来体会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对于寓意的深入理解更离不开人物形象地理解。让学生评价扁鹊、蔡桓公这两个人物形象,不仅解决了课始的悬念,更是深入地解读了扁鹊、蔡桓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当然,由于学生填表时间的大量使用,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有一定的影响。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多,学生深入体会人物形象的时间不够。由于时间的有限,所以对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没有进行深入讨论,例如:扁鹊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由于时间的限制,所以没有进行想象写话和寓言故事的推荐。

  四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篇13

  《扁鹊治病》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蔡桓公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故事篇幅短小、发人深省。

  本节课上课伊始,我以两个词语做引子,并播放关于扁鹊的视频,使学生有一个直观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简短的句子概括出自己所搜集的资料,使学生产生要摄取重要信息的意识。顺势引出课题,并请同学根据课题质疑,教师梳理问题,使学生掌握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这两个环节注重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巧妙将单元训练重点融入其中。借助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的信息传递,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接下来的环节中,课件出示本课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发现词语规律,明白这些词语是和治疗方法以及身体部位有关的词语,并出示相关句子,让学生填空,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为下面课文的理解打好基础。紧接着,让学生将这四个句子用自己的话说给同桌听,达到训练复述的作用。这几个步骤融为一体,既然学生掌握了重点词语,又完成了本单元训练重点——复述的练习,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本节课上,教师有效利用幻灯片出示重点句子,通过分角色朗读、默读、指名读、齐读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多讲,读中感悟,体会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课堂结束时出示《扁鹊见蔡桓公》文言文,再次以课文为生发点,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外阅读中,并通过投影仪让学生自主交流课外阅读过的寓言故事,增加信息量,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度,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引导他们大量阅读,进一步激发读书的兴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遗憾艺术。虽然在备课时,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整节课也达成预期的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不足之,如给学生读的时间不是很多;因自身问题,在多媒体与课程融合中还纯在很多问题。

  今后,在教学中一定加强自己这方面的训练,努力提升自己。

  四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篇14

  课前,我先请学生回顾了曾经学过的寓言故事《惊弓之鸟》,并让他们回顾:从中他们明白了什么道理。接着引入新课,形成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

  两则寓言故事都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好学的纪昌,堪称名师的飞卫,医术高超的扁鹊,固执己见的蔡桓公;且人物对话较多,因而我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然后揣摩人物的想法,这样才有可能准确地理解寓言的寓意。

  在熟读课文之后,我请学生提出自己想要跟大家讨论的问题,然后梳理提出的问题后,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读书、思考,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例如在针对“纪昌学射箭,为什么花那么大功夫练眼力”这个问题时,我问学生:“从哪儿看出纪昌花大功夫练眼力?看准目标不眨眼和把小目标看大与射箭百发百中有什么关系呢?”接着我又问:“练眼力可以说是射箭的基本功。学射箭如此,学其他技能也要练基本功吗?你能否举例谈一谈,比如游泳、骑车、使用电脑……”从而引导学生了解打好基础的重要性。

  另外我还注意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例如,有学生指出纪昌学射的成功固然是因为他有扎实的基本功,但也与他学习的态度、恒心、毅力和老师指导有方分不开。在学习《扁鹊治病》时学生对蔡桓公的评价,也是见仁见智。有些人谴责蔡桓公自以为是,讳疾忌医;有些人又说蔡桓公左右之人的阿谀奉承,不加劝谏,所以扁鹊才得不到信任;还有的说,扁鹊坚持真理的品质值得学习。

  四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篇15

  《扁鹊治病》取材于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由“皮肤上有点小病”发展到“皮肉之间”,继而到“肠胃里”,最后“深入骨髓”,浑身疼痛而死。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不要讳疾忌医,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对本课的教学我有很多的体会:

  一、在质疑中培养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兴趣。

  这样一个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很有影响力的故事,学生们读得津津有味。我想,这篇课文情节很简单,不用在细节上多耽误时间,可以直奔故事揭示的深刻道理。于是,我请同学们说说自己阅读当中最大的疑惑是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来。有的同学说蔡桓公为什么几次三番不相信扁鹊呢?有的同学说扁鹊第四次见到蔡桓公为什么要跑掉呢?还有的同学说蔡桓公的病扁鹊怎么能够预测得那么准确呢?

  同学们的一个个问题激起了更多同学的探究意识,于是第二轮的默读,同学们都读得很深入。有几个同学还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圈出来,在课本中上上下下地反复地找答案。接下来的交流也变得活跃起来。

  二、通过想象,丰富文本的语言。

  寓言故事大多比较言简意赅,但是,本组课文学习的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是复述课文。要把故事讲得生动具体,读好人物的语言是关键,而读好人物的语言必须通过联系关键词句,揣摩人物内心。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想象扁鹊每一次劝蔡桓公时的想法,通过蔡桓公的态度猜他的想法,了解扁鹊焦急而又耐心的心情和蔡桓公高傲固执的态度,体会扁鹊的高尚医德。又通过朗读时语气对比和语言对比(将每次病情的发展后果提前告知结果又会如何?),发现扁鹊的话语含蓄、谨慎、机警是为保障自我安全,人物语言的朗读就显得活泼生动起来,学生富有个性的见解也大放异彩,课堂气氛也被大大激活,避免了为复述而朗读的被动记忆,读活人物语言是本课教学一大重点,通过各种手段让朗读完成了记忆、思维等多种训练。

  三、理清思路,为复述架设桥梁

  这则寓言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简洁明了,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为理解寓意做铺垫,然后根据单元导读要求能复述课文。既能让复述课文的方法的引领能无痕且扎实而有效,又不使课堂学习枯燥、僵化,是我对本课教学的追求。所以在执教时,我以复述课文为教学主线融概括主要内容、有感情朗读、寓意理解为一体进行教学。

  四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篇16

  真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学生的回答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新观念:

  一、当学生积极主动地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时候,教师就成了课堂生成的发现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扁鹊到底该不该跑呢?他应该怎么做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将扁鹊与现在的医生治病救人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学生地的确确地思考了,探究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体现了语文教学开放式的特点。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独特感受,体现了学生对课文人物的不同理解,不同角度的欣赏。

  二、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的表述中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注意不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将价值观的引导与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联系起来。《扁鹊治病》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本教学片段中,教师在注意上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多种表达。

  扁鹊该不该逃走,他应该怎么办?这样的问题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当课堂上出现精彩的一幕,我们应该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日记收上来之后,由于经过了课堂的整理与交流,课后的反复思考,比说的更加有力有据。崔泽宇的日记是这样写的:“扁鹊,虽然你是一代名医,曾经创下了‘起死回生’的神话,当然你也很负责,一次次拜见蔡桓公,希望他可以接受你的治疗。人总是有很多的缺点,况且蔡桓公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人,当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你在哪里?是啊!保命要紧,可你怎么不能去减轻蔡桓公的痛苦呢?也许病是好不了了,但是他也许仍然会感激你,在死之前不带着遗憾。试想如果你穿越时空来到两千年后的今天,医院里到处是患有绝症的病人,难道你也扭头就走吗?我在电视上看到过许多大夫在极力减轻将死之人的痛苦……我欣赏你的才华,但你的做法我实在不能认同……”这孩子以小到大,以古喻今,给这课留下了精彩的回味。

  四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篇17

  《扁鹊治病》是一则寓言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是取材于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了扁鹊三劝蔡桓公治病,而固执的蔡桓公坚信自己没病,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成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救。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课堂交流中,学生慢慢体会到寓意,大多学生能说出应该多听取别人的正确建议,不要自以为是。而“防微杜渐”这个词语,学生说不出来。课堂上我是这样引出这个词语的,找一找蔡桓公的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果及早治疗会怎样?学生答蔡桓公的病有皮肤到皮肉到肠胃到骨髓,导致无药可救了;如果及早治疗还有康复的希望。然后,我小结“像这样由小病一点点恶化,到病入膏肓,是一点一点累计的,如果想及早根治,就要防微杜渐。”然后板书这个词,再问学生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当时课上总感觉不是特别顺畅,总觉得这个词的出示那么牵强。

  后来看了一课教学设计,感觉这才是水到渠成的,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是这样小结的“蔡桓公一开始的皮肤病是微不足道的,由于他不听劝告导致病情渐渐加深而死的。假如对细微的小病能积极防治的话,就能杜绝它渐渐发展,以致酿成大错”

  由此我深切地体会到,老师要启发学生思考,就必须善于引导,并有效的引导。课堂真的是一门艺术,好的设计带给学生的是自然的习得,如何把一堂课设计好既需要博采众长又需要精心的思考。

【四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10-24

扁鹊治病语文教学反思01-15

《扁鹊治病》语文教学反思11-21

扁鹊治病语文老师教学反思03-19

《扁鹊治病》的教学反思范文04-26

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通用10篇)03-30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精选8篇)03-19

语文课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精选20篇)05-27

小学语文《扁鹊治病》教学设计04-11

《扁鹊治病》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