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二上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2-11-03 12:04:27 高二上册 我要投稿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教学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3、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预习

  1、语文讲义上预习内容(29页)。

  2、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感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观看几组有关屈原的照片:

  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

  提问:你们知道照片上这们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屈原)

  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

  二、有关资料

  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在楚国都城被秦攻破时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离骚”的含义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罹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三、诵读课文

  1.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老师总结: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2.学生自由诵读。读时注意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字词梳理

  1.实词

  苗裔:后代子孙

  考:特指死去的父亲

  孟陬:正月

  揆:揣度

  扈:被,披

  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

  汩:水急流通状

  与:等待

  搴:攀、折

  骐骥:骏马

  2.古今异义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的”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

  代序:依次替代 代替序言的文章

  3.通假字

  锡:同“赐”。

  辟:同“僻”。

  道:同“导”。

  4.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

  字余曰灵均 字,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5、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肇锡余以嘉名 状语(介词结构)后置

  五、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自己翻译课文。

  参考:

  我本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号叫伯庸的是我已故的父亲。|寅年正当寅月,庚寅的那一天,我降生人间|先父观察测度我初生的时节,一开始就赐给我美好的名字|替我取下的大名叫着正则,替我取下的别号叫着灵均|我既有众多的内在美质,又加上美好的才能|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身上,把秋兰联成饰物挂在身边|我自念光阴如流水逝去,忧心岁月不会等待我|早起拔取阰山上的木兰,晚入洲泽采摘宿莽|时光飞逝不停留,春天和秋天递相替代|想到草和木都时刻地在凋零,怕的是理想的君主也要早衰|为什么不把握年岁壮盛的时机,丢弃秽恶的行径,为什么不改变这不善的法度|我驾着骏马正要打算去奔驰,你随我来吧,我当为君在前面带路。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语文讲义30页6-13题。

  第二课时

  一、抽生翻译课文

  二、 文本研习:

  1.概括1--2句诗的大意。

  明确:写屈原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和美好的名字。

  2.诗人为什么要表白自己的出身高贵呢?

  明确:是说明自己与楚王是同宗,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3.3-4句写了什么?

  明确:介绍自己美好的名字。

  4.5-8句写了什么?

  明确:介绍自己美好的名字。

  5.为什么要写这些?

  明确:表现出诗人高度的庄重与自爱。

  小结: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和美好的名字,这都是上天与先人赐予,而具有美好的品格和才能则是因为自己注重修养。

  6.看5-6句写了什么?

  明确:写自己强调自己才能修养不同于一般人,只要是美好的品格,他都学习。

  7.从介绍出身的高贵到宣扬自己的“内美”和“修能”体现了什么?

  明确:体现了诗人对人格的追求、对自我价值的发现。

  8.7-10句写了什么?

  明确:写了诗人的焦虑。

  9.有哪些焦虑?

  明确:对一心报国的屈原而言,最担心的是时光如流水逝去,而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德和超凡的才能献给楚国。诗人担心虽怀有一腔热忱,无nai“美人”不识。

  10.看最后4句写了什么?

  明确:写诗人善意的劝告和昂扬的呼喊。他劝告“弃秽兮”、“改此度”,他呼喊“道夫先路”。

  11.诗人写这些表明了什么?

  明确:前两句表明身处逆境仍心存祖国,有拯救国家的赤子之心。|后两句表明他当仁不让地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堂堂正正的人,顶天立地的人。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意味着人的觉醒。

  小结:在漫长的专制时代,如果没有屈原这类人物,中国的历史将更加黑暗。

  三、课堂小结:从节选的这部分诗中,我们即可以看出屈原时代是怎样的一个世界。虽然当时的世界黑暗笼罩,诗人却总是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即使遭遇厄运,诗人也总是坚持真理,崇尚高洁,高擎爱国主义之纛,甘做时代的引领人。从这种意义上讲,诗人永远是中华民族的光辉榜样。

  四、拓展延伸:

  《史记》中有一段文字对屈原的精妙描绘,古往今来,备注推崇,现选取一段,阅读后,完成后面题目。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作者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是什么?

  (2)解释下列句子加点字含义。

  A.人穷而反本 B.谗人间之 C.靡不毕见 D.其文约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②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4)作者认为,屈原不被世人容纳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大王偏听偏信,小人谗言离间,因而忧愁幽思。

  (2)处境困顿 离间 显现 简洁

  (3)他所运用的语言小但是它们的意义深远广大;推及这种品志,即使与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4)屈原志洁行廉,与世俗格格不入,故遭受排挤流放。

  五、布置背诵全诗,做讲义有关习题。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2

  一、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层次与说明顺序

  2、合作探究掌握解说词的特点,明确其中议论与抒情的作用

  3、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认识,培养勇于探索、发现真理的精神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学习课文,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培养勇于探索、发现的精神

  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 教学过程:

  1、导入

  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曾说过:“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人的胸怀到底有多么宽广呢?请让我们先来了解天空--宇宙的宽广。今天我们学习卡尔萨根的科普名篇《宇宙的边疆》

  大家来看这个题目《宇宙的边疆》,很明显,文章的对象是宇宙,那么老师请问一下大家,宇宙有没有边疆?带着问题,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从文中让我们来找出答案。

  2、整体感知

  1) 作者介绍: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作者,本文的作者是卡尔萨根,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公众天文科学家”。他引导了美国几代年轻人,探索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他解说的电视片《宇宙》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同名科普书籍《宇宙》与电视片《宇宙》配套,八十多个国家出版,是历史上英语科普书籍中发行量最大的畅销书。主要作品还有《伊甸园的飞龙》《宇宙联结》《布卢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而本文正是作者对《宇宙》的解说词。

  那什么是解说词呢?

  是一种配合图画或实物等的文字说明,使观众借助一定的文字介绍,获得深刻的认识。经常出现在运动会、晚会等场合

  2)速读全文,找出文章的说明对象,并思考文章的说明顺序

  宇宙(1-6)--星系(星系群、子星系)(7-9)--恒星(12-14)--太阳系(15-16)--地球(17、18)由大到小、先整体后局部

  星系 星系(7-9) 离地球80亿光年

  本星系群(10) 离地球200亿万光年

  银河系(11) 离地球4万光年

  太阳系 彗核 离地球1光年 由远到近

  3)下面大家思考一下文章为什么运用这样的说明顺序?

  1、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

  2、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符合宇宙演化规律。

  3、其次大家都知道,这是电视解说词,解说随着摄影镜头缓缓推进,解说与画面同步协调,表述清晰。跳出宇宙之外,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

  4)那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仔细阅读文章,找出文中议论与抒情的句子 ……通过这些句子让我们来总结一下作者对宇宙的认识: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而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宇宙不因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存在,而人类的未来,却取决于对宇宙的了解程度。

  作者对人类的认识: 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晨窗中飞扬的一粒尘埃”;人类关心的大多数问题,对宇宙来说更是微不足道、毫无意义;但是人类又是勇敢、光荣的,他们以渺小的身躯,来探索广阔的宇宙,人类在渺小之中进发出宇宙般的伟大。

  议论与抒情句子的作用:

  1.表达了作者对人类和宇宙,以及人类探索宇宙意义的认识。

  2.可以更好的感染观众,激发观众对宇宙的兴趣。

  5)通过通篇的学习,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解说词三大特点是什么?

  明确的对象、 清晰的顺序、优美的语言

  6)那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咱上课之前提出的问题,宇宙到底有没有边疆?

  有,是暂时的;人们每探索一步,边疆就扩大一步;

  没有,是扩张的;随着人类的认识发展而不断地扩张

  所以面对未知的宇宙,主动权在人类手中。人类是勇敢、光荣的,我们以我们渺小的身躯,学习科学精神,探索广阔的宇宙的未来……

  4布置作业;最后,老师布置一个作业来结束今天的课程,学习《宇宙的边疆》这篇解说词,大家来为我们的校园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写一篇解说词,同时注意解说词的特点。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感受诗人情感

  2、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以及规范答题思维习惯的养成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朗读吟诵,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会诗人情感、品味诗歌的意境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意象与情感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Ppt展示两幅秋景图让学生欣赏并谈感受,这些秋景图的特点是萧瑟凄清的,与本文的秋景图有相似之处,从而引入新课、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_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_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_,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整体感知

  1、诵读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

  指名生读

  听录音

  再指名生读、齐读

  2、把握诗歌内容

  用解读记叙文的方法鉴赏这首诗。

  记叙文六要素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4、事件的起因

  5、事件的经过(作者所见、所闻、所想、所感)

  6、事件的结果

  学生概括师明确:

  登高时间:杜甫去世前3年的秋天,刮着急风的重阳节

  登高地点:夔州山上

  登高人物:年老多病的杜甫

  登高的起因:重阳登高避祸,希望健康长寿

  登高的经过:杜甫看到了高高的天空,清水白沙,盘旋的飞鸟,纷纷飘落的黄叶,滔滔不绝的江水;听到了猿的哀鸣;想到了万里做客,晚年多病,国运和自身命运的艰难。

  登高的结果:感觉无限的悲凉

  四、鉴赏

  (一)写景:首联、颔联

  这两联写了哪些景物

  首联: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

  颔联:无边落木、不尽江水

  这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呢

  萧瑟凄清、辽阔悲凉

  (二)抒情:颈联、尾联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有人评价说此联包含八层意思,请找出来。(生品读此联,试着找出所蕴含的八层意思,师点拨)

  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4

  学习目标:

  1、朗读、欣赏、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整体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体味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内涵。

  学习过程:

  自学导引: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给下列问题:

  (1)多音字注音:赵翼( )冀州( )风骚( )搔首弄姿( )涨秋池( )涨红了脸( )

  (2)了解作者:

  李商隐,字,号,代诗人,和被称为小“李杜”。《论诗》的作者,代诗人,著有《xx 》等。

  2、再读课文,初步了解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夜雨寄北》的主要内容:

  《论诗》的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

  1、交流讨论“自学导引”部分的知识点。

  2、学习《夜雨寄北》

  1)、解题。试题中的“寄北”,有的选本作“寄内”。“内”即内人,妻子。你的看法如何?

  2)、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诗中两处“巴山夜雨”所描写的场景是否相同?

  3)、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4)、本诗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论诗》原文译文及赏析

  论诗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注释]

  李杜:指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此处指大李杜,小李杜指李商隐和杜牧。)

  传:相传。

  江山代有才人出: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江山:国家。才人,有才华的人。

  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诗叫做“风骚”。这里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译文]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曾经被成千上万的人传颂,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华的诗人,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流芳百世)。

  [简评]

  此诗反映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他认为诗歌随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的时候也应求新求变,并非只有古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的诗人。本诗虽语言直白,但寓意深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句表达了文学创作随着时代变化发展的主题思想与中心。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式。他通过对诗家李白、杜甫成就的回顾,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唯古人是从,诗歌也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

  《论诗》阅读练习

  《论诗》【清】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解释词语:

  李杜:风骚:

  江山代有才人出:

  2、诗人谈论李杜的目的是什么?

  3、这首诗给我们什么启示?

  十、《论诗》

  1、解释词语:

  李杜:指李白、杜甫

  风骚: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江山代有才人出: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

  1、诗人谈论李杜的目的是什么?

  答: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李白与杜甫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因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从而阐明诗人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

  2、这首诗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仅是诗歌,其他领域也是如此,我们要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不能抱残守缺,厚古薄今,否则只能是裹足不前。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海明威的作品和风格

  过程和方法:通过分析与大海的斗争来分析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重难点】

  重点: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

  难点: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教学层次设计】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45分钟)

  一,导入(2分钟)

  “一个人生来并不是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毁灭,可就是打不败他”相信这句话大家有所耳闻,它出自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老人与海》,我们来看看是什么样的人永不能被打败。

  二、知人论世 (8分钟)PPT

  1.作者简介

  海明威(1899-1961),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1954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对海明威的评价,正如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唁电所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他称海明威为“本世纪(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要了解美国,你必须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海明威的成名作是1926年发表的《太阳照样升起》。这部表现战后青年人幻灭感的作品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其他代表作有《乞力马扎罗的雪》《丧钟为谁而鸣》(一译《战地钟声》)和以“精通现代叙事艺术”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老人与海》。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能站起来”。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2.关于《老人与海》

  海明威是20世纪上半期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也是当时“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一方面他继承了马克吐温的现实主义传统,一方面又在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上进行了革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1952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是他后期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他的创作特色。当年他获得普利策奖,两年后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老人与海》的情节并不复杂。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连续84天没捕着一条鱼。后来,他独自一人出门远航,在海上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到一条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然而,在归航途中,一条条鲨鱼陆续围了上来,尽管老人奋力拼搏,但还是没能抵挡住凶猛鲨鱼的进攻,等他回到海岸时,大马林鱼只剩下了一副巨大的骨架。

  三、理清结构,分析寓意(30分钟)

  1、小说节选部分共有老人与鲨鱼的几个回合的较量?对象都是什么? 明确:五个回合,分别是与鲭鲨鱼斗、与星鲨鱼斗、与犁头鲨鱼斗、与星鲨鱼斗、与群鲨鱼斗。

  2、老人与鲨鱼搏斗的五个回合中,老人用到了哪些武器?结果怎样?老人的身体状况怎样?大马林鱼又怎样? (以小组形式找出答案) 第一个回合:用鱼叉(丢)、绳子(断) 老人手受伤 大马林鱼被吃掉40磅 第二个回合:刀子(钝)、桨 老人手伤严重(淌血) 鱼被吃掉四分之一 第三个回合:刀子(折断) 第四个回合:短棍 手痛得厉害 半个身子被咬烂 第五个回合:短棍(丢)、舵把(折) 极疲乏(简直喘不过气) 仅剩残骸

  3、从斗争中可以看出老人怎样的品质?老人为什么说:“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明确:这句话是桑地亚哥的内心独白,也是小说的核心精神,它生动地揭示了桑地亚哥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也是作者海明威的思想观与价值观的反映。这句话意味着,人生的使命是奋斗,是与命运做不懈的抗争。人生下来虽然面临种种自然与社会的挑战,也许这些挑战强大到足以把人的肉体消灭,但一个人只要保持旺盛的斗志和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不屈服的精神,人就永远是胜利者。小说中的老渔夫桑地亚哥虽然最终没能保住大马林鱼,但在与鲨鱼搏斗的过程中,他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是精神上的胜利者。

  4、斗争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独白,文中的独白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本文除了有关老渔夫桑地亚哥与鲨鱼搏斗场面的描写,还有大量人物的内心独白,它们忠实地记录了桑地亚哥的内心活动,写出他在海上漂泊的这几天的心态,通过自由联想的方式,真实地再现了老人的思想与感受。这些内心独白不仅深刻揭示了主人公那内心的自豪感、坚毅以及寻求援助的孤独感,而且闪烁着深邃丰富的哲理光彩,丰富了小说的思想,构成小说的重要特色。海明威早期小说中的硬汉子多是“哑巴公牛”,言语不多,缺乏思想,而老渔夫桑地亚哥却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具有坚强的理性,是用思想支配行动的人,因此成为海明威小说中刻画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

  5、从文中可知,老人实现了他的愿望,捕到了鱼,但是,尽管他费尽力气,勇敢搏斗,但是最终的结局,得到的却是一副残骸。你认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

  明确:这是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但是,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这样一个“硬汉子”形象。小说中的大海和鲨鱼象征着与人作对的社会与自然力量,而老人在与之进行的殊死搏斗中,表现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虽败犹荣,精神上并没有被打败。可以说,这样一个形象,完美地体现了作者所说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思想。

  6、 这场斗争仅仅是老人与鲨鱼的斗争吗?小说有什么象征意味 明确:题目是《老人与海》,而表明上,小说是写一位老人及其在海上的经历,但实际上,老人的形象极具概括性,他已经超越了一个人的存在,而成为了人生的一种象征。老人桑地亚哥就是“硬汉”的代表,大海则是人生舞台的象征,鲨鱼则是我们人生中的挫折、厄运的象征。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走在人生路途中,不可避免我们都要遇到挫折,被厄运所阻挠,只有经历与“鲨鱼”的较量,才能成为强者,唱出最美的歌。这是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但是,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这样一个“硬汉子”形象,正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小说人物。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发表的一些短篇小说里,海明威描写了一些拳击师、斗牛士、猎人等形象,在这些下层人物身上,他塑造了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敢于面对暴力和死亡的“硬汉子”性格,《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的形象就是这种性格的发展与升华。小说中的大海和鲨鱼象征着与人作对的社会与自然力量,而老人在与之进行的殊死搏斗中,表现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虽败犹荣,精神上并没有被打败。可以说,这样一个形象,完美地体现了作者所说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思想。

  7、人们称海明威的作品具有“电报式风格”,在本文中,这种特点有哪些体现?

  明确:

  (1)结构上的单纯性,人物少到不能再少,情节不枝不蔓,主人公性格单一而鲜明。本文中直接出场的人物只有老渔夫桑地亚哥一个,情节也主要是围绕大马林鱼的捕获以及因此而引来的与鲨鱼之间的搏斗,可谓单纯而集中。海明威曾经对《老人与海》的原稿进行了两百多次的校阅,正如他自己所说,“《老人与海》本来可以写成一千多页那么长,小说里有村庄中的每个人物,以及他们怎么谋生,怎样出生,受教育,生孩子等一切过程……”然而他砍伐了所有的冗言赘语,删去了所有别人写过的东西,删去了解释、讨论,甚至议论的部分,剪去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清除了毫无生气的文章俗套,使小说单纯而集中。

  (2)避免使用过多的描写手法,避免过多地使用形容词,特别是华丽的辞藻,尽量采用直截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因此,句子简短,语汇准确生动。在塑造桑地亚哥这一形象时,他的笔力主要集中在真实而生动地再现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景上。鲨鱼的来势凶猛,老人的沉着迎战,机敏矫捷,都写得生动逼真。如写鲨鱼出现的情形,“当一大股暗黑色的血沉在一英里深的海里然后又散开的时候,它就从下面水深的地方窜上来。它游得那么快,什么也不放在眼里,一冲出蓝色的水面就涌现在太阳光下。”这段描写没有一个比喻句和形容词,但鲨鱼的凶猛、快捷,形势的紧迫却立刻展示在读者面前,清新洗练的叙述文字和反复锤炼的日常用语,使人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文中对大海的描写粗犷简洁,犹如一幅水墨山水画,读来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3)鲜明生动的动作描写和简洁的对话。海明威善于从感觉、视觉、触觉着手去刻画形象,将作者、形象与读者的距离缩短到最低限度,而且很少直接表露感情,他总是把它们凝结在简单、迅速的动作中,蕴涵在自然的行文或者简洁的对话中,由读者自己去体会。如写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面:“老头儿用鱼叉攮到鲨鱼头上的时候,他听得出那条大鱼身上皮开肉绽的声音。”这种描写本来都是老人的所见所闻,但读者读来便会过电一般油然而生出同样的感觉,同惊惧,同紧张,同喜悦。海明威“打定主意放手让读者去如实地吸取印象”,而“不挤到对象与读者之间去碍事”,他要让对象与读者直接沟通,这也是这篇小说的场景描写如此震撼人心的一个重要原因。

  (4)着力追求一种含蓄、凝练的意境。海明威曾经以冰山来比喻创作,说创作要像海上的冰山,八分之一露在上面,八分之七应该隐含在水下。露出水面的是形象,隐藏在水下的是思想感情,形象越集中鲜明,感情越深沉含蓄。另外,为使“水下”的部分深厚阔大,他还借助于象征的手法,使作品蕴涵深意。

  【作业布置】(2分钟)

  课后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写300字左右的感想

  【板书设计】(3分钟)

  老人 → 硬汉精神 大海 → 人生舞台 鲨鱼 → 挫折厄运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解说词的文体特点

  过程和方法:

  学会从发现真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感悟生命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谦虚而又不自卑的的品格,培养勇于探索,用于发现真理的的品质。

  教学重点:

  体会并把握解说词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说明性文章的基本技能。

  教学难点:

  学生对说明的相关知识有所遗忘,对解说词的特点总结一时无从下手。

  教学关键点:

  引导学生从相关的说明材料逐步掌握解说词的特点。

  (课前要求同学们对作家本人进行相关了解:卡尔·萨根(Carl Sagan,1934—1996),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导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书籍,其《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利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主要作品还有《宇宙联接》《宇宙》《布鲁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看由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卡尔·萨根所写的一篇关于宇宙的解说词──《宇宙的边疆》,(板书:宇宙的边疆卡尔·萨根)

  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从标题上看,这是一篇要探讨关于空间与时间边疆的文章。那有人就在心里开始犯嘀咕,现在这都啥年代了,我们关心的是有着实实在在的物质保证,还时间和空间哩,也太抽象了吧……是不是这样啊

  关心宇宙这样的大问题是不是跟我们没有关系呢

  一位伟大的哲人说:“有两样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在我上者,是浩瀚灿烂的星空;居我心者,是崇高的的道德法则。那么,这位哲学家将璀璨夺目的星空和我们的道德信仰并列起来有什么深意呢当然他还有对这两者最直接的一句话。他说:对自然美抱有直接兴趣……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

  对于天的追问,我们耳熟能详的荀子有《天论》屈原有《天问》司马迁说究天人之际,察古今之变……其实,在每一个有作为的思想家那里,我们都可以寻找到他们对宇宙探索的心迹。可见,当一个人把心灵敞向浩瀚的宇宙苍穹,应该不会白忙活一场的。

  那现在我们就开始向巨人的肩膀上靠拢,看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所认识到的宇宙知识能够带给我们怎样的启迪呢……

  二、文体介绍

  这是一篇解说词,相信大家至少听说过大国的崛起这部电视系列片,其实呢,在这部系列片当中所穿插的文本介绍我们就称他作解说词。那解说词有什么特点呢相信大家很想了解一下吧。

  首先呢解说词属于说明文的范畴,我们看一个最简单的说明书,体会一下它带给我们的感受是什么:药品说明书。

  好,同学们,听完这个说明书上的内容大家觉得怎么样啊

  是不是感觉到很枯燥乏味有些部分根本看不懂是吗那么大家想一想,他这样枯燥乏味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呢

  {板书1依据解说对象的特点,追求主旨鲜明,重点突出以及语言的准确性}

  那我们再从结构上关照一下这个说明书,大家看一下,如果我不看上面的药品组成成分,对于下面要看的用法用量或者功能主治有影响吗

  没有|不明显

  但是,去掉一部分对理解下文不构成影响,是不是说明这些文字就是一盘散沙呢显然不是,它们有一个明确的说明中心,──该药品是吧!

  总结说明文结构特点:{板书2、各部分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整体中各部分又相对独立。}

  (向学生重点强调这一结构,因为这是在阅读说明文时。不用联系上下文而直接在相关位置就能准确快速地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要说明的观点态度与价值判断的依据。)

  关于说明文的一般性特点,我们暂时回顾到这里,尽管解说词有一般性说明文章的痕迹,但作为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你能不能让他枯燥乏味呀(当然不能)那么现在记下等会阅读课文时第一个要思考的问题:文章是如何做到将主旨鲜明与引人入胜统一起来的(注意课文中有大量的议论与抒情,)文章中对读者不能理解的对象是如何处理的(增加和补充相关信息)

  回到我们刚才谈论的话题──说明文体,我们似乎遗漏了很重要的一点:说明的顺序。大家在脑子里回忆一下说明的顺序都有哪些,然后记下我们要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有什么特点

  三、思想探究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伟大的历史人物,他们都有着对自然美的终极探索与关怀,他们也同时能在这样的关怀当中汲取智慧的营养,历史上天文学一旦取得了革命性成果,对人们心灵的震撼无疑是巨大的。下面我让同学们思考第三个问题:作者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作者对人类有怎样的认识这些认识对你有何启发

  请同学们带着上面的三个问题走进文章当中,给你们20分钟的自由阅读时间,大家可以阅读完之后相互讨论,也可以独立进行思考,选择你认为有意义的问题等会老师和你们一块讨论。

  (20分钟后)

  对第一个问题进行回答:(文中增加了对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绍,还将宇宙比做大海,激发读者对宇宙的想像。──解说词肩负着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

  作者不仅介绍相关的宇宙知识,还发表自己的见解,融说理和抒情为一体,而且与说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解说词有明确的主体意识、注重文艺性。

  总结:解说词是对展览、实物、影视、图片、名胜古迹和历史文物进行解释说明的一种文体。它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叙,词语的渲染,来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意义,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所以,解说词注重文艺性。是说明和描写的结合,具有文学的一些特点,好的解说词是一支感人的歌,一首动人的诗。

  对第二个问题进行回答采用空间顺序由大空间像小空间

  宇宙──星系──恒星──太阳系──行星

  好处:(诱导学生从场上艺术的角度认识到这样介绍的必要性。)

  (1)虽然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们跳出宇宙之外,将它作为纯客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这样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

  (2)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

  (3)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达到某种契合。

  作业布置:

  1、学完这篇《宇宙的边疆》你们的问题是什么将所思所感作为课后作业上交。(回应第三个问题)

  2、课后观看《大国的崛起》《宇宙》两部系列片,体会解说词的特点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7

  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悟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初步感受科学思维及其语言表达的特殊美感。

  学习重点:

  1、整体感悟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学习过程及内容

  1、背诵文章开头的两句名言,并根据你对科学研究的感悟与理解,拟写一则名言。

  2、自主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内容:

  (1)、标识出文章的段落,与每段的中心句。

  (2)、根据每段的中心句,理清本文的思路,并归纳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3)、列出本文的提纳。

  3、阅读体验的交流,明确“自主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内容”的内容。4、收集有关宇宙讨论与作者的相关信息。

  5、为本文拟写一则导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解说词的文章特征,进一步感受科学思维及其语言表达的特殊美感。

  2、感受科学家的人格魅力,激发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习重点:

  体会解说词的文章特征,进一步感受科学思维及其语言表达的特殊美感。

  学习过程及内容:

  1、文题猜想

  结合第一课时学习的体会,同学们再认真分析题目,思考一下,你从《宇宙的边疆》这个题目当中读出了什么(简介有关宇宙的一些讨论与作者相关内容)

  2、文体回顾

  本文是一篇电视解说词,联系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栏目,归纳一下,电视解说词应该具备那些特征(提示:语言、表达方式、说明方法、修辞手法等)

  3、学以致用

  根据归纳出来的电视解说词的特征,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这些特征的语句,熟读并进行分析。

  4、请根据你对宇宙的理解与感悟给“宇宙”下一个定义。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8

  【背景资料】

  一、作者介绍

  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论》《超弦导论》。

  二、相关知识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们需要了解一些相关的理论物理学知识:

  (1)统一场论

  根据现代物理学知识,将我们的宇宙结合起来的力有四种: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和弱核力。物理学家运用量子力学,已经把后三种力统一起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和他的学生米尔斯提出杨一米尔斯场理论,解决了这一问题,被称为“标准模型”。但是这一理论因为计算繁复无比而让人头疼),但是引力仍然游离在外。爱因斯坦毕终生之力想寻求四种力的统一,建立一个大一统的理论,最终也没有实现。

  (2)高维空间

  现代理论物理学认为,统一四种力的前景,在于高维空间(如十维或更高)理论的确立。比如对于古人来讲,风暴是怎样产生的,风暴会袭击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袭来,什么时候结束,他们是一无所知的,因为他们生活在平坦的大地上,只能靠肉眼从近似于二维平面的角度来观察,即使有简单的预报,也都是靠经验来推测的。现在有了气象卫星,从太空这样三维角度观察地球,在地面上看来神秘莫测的风暴被看得一清二楚,可以精准地预报风暴的动向。同样,理论物理学家认为,传统的四维(空间三维加上时间)理论太“小”,不能解释宇宙中的四种力。当他们超越四维而在更高维(如十维或更高)中寻求统一这四种力时,就能得到一种简单、漂亮的解决模型(科学家认为宇宙应该是简单、合谐的)。

  高维空间理论认为,宇宙大爆炸后10—43秒,十维宇宙分解成四维宇宙和六维宇宙,四维宇宙暴胀,经过近一百五十亿年,演变成今天我们生活的宇宙。大爆炸后10—35秒,大统一力分开。但是高维空间理论很难在实验室中得到证实,因为要模拟当时的环境,需要的能量太大,根本无法做到,所以现在高维空间理论只能是“理论”。

  【示范教案】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

  二、能力培养目标

  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高维空间对普通人来说,是很难想像的。所以,教学重点是文章内容,而不是相关的科学知识。相关知识教师有所了解,能帮助教学课文即可,不必教授给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成为一位科学家是无数有志青年的梦想,对物理的探究更是许多年轻的学子孜孜以求的,我们来看一下加来道雄的成长道路,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板书)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二、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

  2、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论》《超弦导论》。

  2、本文的基本结构

  文章的题目是“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因此,叙述的顺序主要是历时性的。但是,作者开头就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而“童年的两件趣事”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是共时性的叙述。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文章既脉络清楚,又重点突出。结构如图:

  童年青年(成年)

  鲤鱼世界的幻想(想像)

  实验(理论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故事(理论)

  3、本文的基本内容

  ①人人都对自然感到好奇,都以自己喜爱的形式寻求自然的“谜底”,但是大多数人一般直接探寻自然本身,而作者却由人的观察角度,反思人类对宇宙的认知。看似作者少年时的思维超出同龄人,其实只是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并且保持了这样奇特的想像力,由此奠定了他对高维空间理论探究的基础。②作者少年时接触到爱因斯坦的“未竟事业”,激发了他的探究兴趣。他之所以感到“激动人心”,是因为他把爱因斯坦的理论当成一个“侦探故事”来阅读、探究,这非常符合少年的心理。另外,“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问底”,也表现了他有毅力有恒心的性格,这是成为科学家的基本素质。③高中时代,本应“在棒球场或篮球场玩耍”,享受青春年华,但作者却“找遍周边地区大量的电子仓库,装配必需的硬件设备”,在“学校的足球场中缠绕22英里长的铜线”,自己动手建设实验室,验证爱因斯坦理论,探究反物质。作者进行这样艰苦枯燥的工作,体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以及踏实的性格,显露出一个科学工作者的潜能。由①②到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的“教育历程”和“教育内容”。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本文在材料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布局谋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整体上,作者并没有从童年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按时间顺序叙事,而是通过童年的两件趣事和高中时建立实验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并不旁及其他成长的经验;在局部上,如高中阶段,作者看了许多统一场理论方面的书,并常常去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图书馆,相关的理论书籍是怎样启发、引导他研究的,这里肯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笔带过,重点放在制造“自己的原子对撞机”上,其中具体的数据叙述得很详尽,让人体会到作者严谨、踏实的性格,以及内在的成为物理学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2、【提问】本文体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

  【明确】本文三个主要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可以从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

  (1)想像力:科学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像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像上升到理性的创造,体现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乐趣: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应该充满乐趣的。探寻自然的奥秘,对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和自然做的近似于捉迷藏的“游戏”,也是人生的“境界”。“游戏”使他们乐此不疲,充满激情,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干扰;而“境界”使他们不顾功利,不畏强权,只求真理。

  (3)实验精神:丁肇中说过:“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作者从事的高维空间理论,虽然还停留在纸面上,但是科学家们已经在做许多基础的实验工作,努力使理论得到证明。即使如科学家霍金靠睿智的头脑创建黑洞理论,也要有数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实验基础,也不是空想出来的。

  3、【提问】“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

  【明确】主要有以下几点:(1)“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2)“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3)“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4)“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4、【提问】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1)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

  (2)“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

  (3)“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5、【提问】课文中阅读多维空间历险故事和统一场理论书籍两小段内容,对“教育历程”的叙述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的重点是童年趣事和建立实验室,这三个事例已经把“教育历程”完整地勾画出来。而夹杂在其中的两个小事例,主要起补充和衔接的作用。历险故事加深作者对高维空间的想像,激发兴趣;而阅读统一场理论书籍,既表现高中阶段作者求知的热情,也衔接起由理论到实验的探究过程。

  6、【提问】作者说“我决定要对这一问题刨根问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在作者心中“理论物理学家”应该是怎样的人

  【明确】理论物理学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实验条件的限制,自己的学说很难得到实验的证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这样的人必须耐得住寂寞,必须有奉献精神。“在所不辞”意味着“理论物理学家”道路的艰辛。

  7、【提问】作者建立实验室的事例,对我们现实生活有怎样的意义

  【明确】科学是建立在基础实验之上的,科学理论要经过实验的检验才能得到论证。实验不是简单的操作,要有理论指导,要有实验的.设计,要有策划组织能力,要有耐力和恒心等等,实验考验的是实验者的综合能力。而我们当前存在的问题是,重视理论,轻视基础实验,表现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差,思想上浮躁,急功近利。对教育而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很普遍。这些都是一名理论物理学家重视实验给我们现实生活的启迪。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特色。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

  1. 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 。

  2. 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准确、规范、生动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突破】

  抓住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字、对比、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突破。

  【教学时数】

  1 课时

  【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4分钟)

  同学们,我们知道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又叫“重九”。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常在此日进行祭祖和敬老活动,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与三月初三“踏春”相对应,重阳还被称“踏秋”,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在这个满目衰败的残秋里,面对水急风大的万里江天,面对疲倦而孤独的飞鸟,面对了无生气的枯树,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二、《登高》的写作背景(2分钟)

  《登高》向来被誉传为名作,被明代的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为了排遣苦闷,诗人抱病登高,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整体感知(3分钟)

  1.播放录音朗读,找出本诗的主体情绪是什么?(诗眼:悲)

  2.听老师示读,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及停顿。

  3. 大家自由朗读,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翻译不懂的字句。

  四、品读诗歌(30分钟)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问题1:首联利用工笔细描的手法共写了几种景物?

  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问题2:这六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急、高、啸哀、清、白、飞回。十四字写六种景,形、声、色、态兼备,十分凝炼。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孤独痛苦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问题3:我们能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或者想象成不是一只,而是多只?

  不能,我们得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问题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由落木和江水,我们能想到什么?

  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杜甫看到落叶飘零,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意,传达出年华易逝的感慨。

  “不尽长江”传递的信息是时间的无穷,给人一种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但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短暂的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问题2:能把这联的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

  从表达技巧角度,此联运用对比衬托,用时间的无穷衬托了生命的短暂。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相反,时间和历史越是悠久无穷,就越显得人生命的短暂瞬逝。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但江山万古长青。此联“无边”“不尽”,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这种复杂深沉的情感借助两个修饰词“无边”和“不尽”表现得更为充分。这两个词与下联的“万里”、“百年”呼应。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排遣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诗的境界更加雄浑壮阔,更能表达出深沉复杂的思绪。

  总结:寓情于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凄清、悲怆的感情基调。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 抒情。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问题1: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如何理解?

  异乡“作客”,寄人篱下,此其一;系舟“万里”,故乡渺茫,此其二;“悲哉秋之为气”,节令凄凉,此其三,“常”年如此,不知其终,此其四。“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体弱“多病”,缠身不愈,此其六;重九“登台”,倍思亲,此其七;孑然孤“独”,此其八。

  罗大经对这一联的总结的确极为精当,此句把杜甫的悲情、愁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悲中添悲、愁上加愁。

  “万里”:写出了自己距离故乡之远,相隔千山万水,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这是第一层意思。

  “悲秋”:这两个字写出了诗人在秋天的悲凉感受。秋天,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天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悲秋,是我国文人墨客的一种传统文学题材。古代就有“秋士”一词,意思是说秋天的时候,男子会觉得繁华落尽,满目萧瑟,有些英雄末路的伤感。我们再联系诗人杜甫所处的时代和四处飘泊的经历,就能够体会出“悲秋”中这个“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这是第二层意思。

  “作客”:诗中的作客,不是“做客”,意思是寄居他乡。漂泊他乡的人,难免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在秋天就会更加浓烈。这是第三层意思。

  “常”:在“作客”前,加上这一个“常”字,说明了什么?它说明在诗人的一生中,经常要到处飘泊,四处流浪。杜甫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如果说“作客”他乡,已经让人心怀愁绪的话,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凉。这是第四层意思。

  “百年”:不是说一百年,也不是像书上注释那样是一生,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当时作者已经55岁了,这么大年纪还在外飘泊,这就不能不让人非常感伤。这是第五层意思。

  “多病”:在多年的飘泊生活中,诗人身患多种疾病,一个身体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这是第六层意思。

  “登台”: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凄苦悲凉的景象,让诗人心中产生了无限感慨,再联想到时局的动荡不安,联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会更加沉重。这是第七层意思。

  “独”:在“登台”前面加一个“独”字,就使“登台”更加悲凉。在传统的重阳节到来之际,诗人既不能走亲访友,又不是举家齐登,而是独自登高。晚年的杜甫抱负未展,疾病缠身,家乡难回,知音渐少(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怎能不感慨万千?那种孤苦无助之感,可谓是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第八层意思。

  总结:大家看,虽然只有十四个字,却能够写出八层意思,这就难怪此诗千百年来为世人年称道。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两个诗句中,这八层意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叠加在一起的。它描绘出这样一幅景象:一位年过半百而又疾病缠身老人,远离家乡,多年飘泊在外,在一个秋风萧瑟,落叶飘零的秋天,独自登上江边的高台,面对着滚滚江水、茫茫苍穹,禁不住慨然长叹。这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啊!这其中任意一种意思就足以让人沉重,更何况是八层意思呢?为了使这种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得到更充分的表达,诗人在接下来的两个诗句中,对自己当前的处境又进一步做了具体揭示:

  4.[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题1:联系当时诗人所处环境 说说尾联中艰难二字的含义。

  “艰难”指国家艰难,更多的是指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伴随了杜甫老人的一生。他既忧己,更忧民忧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贫困还是发达,都是心怀天下的。忧国忧民是杜甫诗歌的主旋律。

  问题2:用自己的话说说如何理解“苦”和“新停”二字?

  苦,表达了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所以极度遗憾,这是一种忧愤的心情。老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问题3:此时是重阳节,按习俗应该喝酒赏菊花。酒是中国人的最爱,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悲的感情。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无论高兴还是伤悲都要来上一口。在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但是现在的杜甫却不能喝酒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小结:国家与个人的双重艰难,使作者心中的“苦恨”油然而生,于是才有了满头的花白,而一个“繁”字,则写出了白发之多,诗人的潦倒生活可见一斑。在这种情况下,正需要借酒浇愁,好来个“一醉解千愁”,可是又偏偏因为生病而刚刚戒了酒,心有万千愁绪,无法排解,诗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诗人似乎还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要向世人诉说,但却又不说了。人在忧愁苦闷的时候,如果能够向人尽情诉说,或许可以排解一些苦闷,而诗人却不说了。不是不想说,也不是不能说,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说也说不完,诉也诉不尽,所以索性不再说下去了。这就为读者的进一步体会,进一步感受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这正是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所在: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五、结束语(6分钟):

  今天,我们做了一次穿越,和大诗人杜甫一起完成了一次重阳登高,我们的灵魂仿佛再一次受到洗礼。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著。这就是那个一生坎坷,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的杜甫,那个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的杜甫,那个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还挂念祖国兴衰的杜甫。同学们请记住这位伟大的老人。下面让我们一起饱含感情的朗诵一下《登高》。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10

  [自读导言]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掌握本文叙述、议论和抒情巧妙结合的写作特点。

  3.背诵全文,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解说]

  1.本文是一篇书序,而要被作序的书是因宴集赋诗结集而成,因而这篇序言并没有像一般书序那样把写作的重点放在对书的内容和特点的介绍上,而是把笔力集中在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上,所以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是学好这篇课文的关键。又因为本文有一定的消极色彩,所以教学中必须正面引导学生认识在作者深沉的感叹中的积极情绪。这是全文学习的难点。

  2.两晋时期,骈丽藻饰之风盛行,而本文作者却以这种朴素自然的散句为主的形式出现实属难能可贵,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恰好与作者真实可感的思想达成完美和谐的统一,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这一点。

  3.背诵全文是本单元和本课的具体要求,所以必须督促学生去完成。词类活用、省略句式和词的多义性是本课较为明显的语言现象,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积累。

  [自读程序]

  一、解题,弄清本文体裁和内容的关系,总体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基调,突破重点。

  二、介绍背景,根据本文所述内容,从更远的背景着眼,讲清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描述聚会欢乐后,因感人生无常而转悲的写法,并非始于《兰亭集序》,而是由来已久,突破难点。

  三、熟读、背诵课文,理清思路,划分层次,然后采用导学、提问、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随机控制教学进程,解决课文中的重要问题。

  [解说]

  1.根据高中语文第一册教材对文言文学习的总体要求和本单元的具体要求可知,本课学习的重点是对课文思想内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其前提是必须弄清写作背景和社会背景。(知人论世)

  2.弄清了创作缘由,学生们自然会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达到熟读背诵,而后顺利划分出层次结构。

  3.本篇课文篇幅较短,完全可采用导学式教学,也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达到对每一层、每一句话的理解。

  [自读点拨]

  1.题目与写作背景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2.理清思路,把握全文感情基调。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可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叙述兰亭宴集的情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集会地的地理环境及景物、当日天气和宴集的感受,是实写,以一“乐”字为基调。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是虚写,这部分则以一“悲”字为基调。全文这种由乐转悲的写法原因有二:第一,符合一般人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大家难得一聚,是快事、乐事,但有聚就有散,因为“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说相聚是困难的、短暂的,分散是容易的,也是长久的,本来这种聚散两依依的情形已使人感慨万端,再由此使人联想到人生无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从中来。第二,这种写法有其历史源渊:当年汉武帝行幸河东,中流与群臣欢饮,自作《秋风辞》:“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魏文帝《与朝歌令吴质书》叙在与吴质等人宴乐之后:“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西晋石崇《金谷诗叙》亦在与众人宴乐之后说:“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可见从汉魏以来,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屡见不鲜的,那么《兰亭集序》如此用笔就不足为怪了。

  3.从第一自然段用词的简约、格调的淡雅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性情。

  第一自然段里作者无论模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达到了简而不能再简的地步,真可谓惜墨如金,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该有多少鲜花吐芳、姹紫嫣红开遍,而此文中,作者却紧锁浓香艳颜,些许不流注笔端,进入作者视角的只在于山、水、林、竹、天、风而已。就是写那翠绿欲滴的树林、竹子,也只言其“茂”、言其“修”,而弃其绿、弃其碧、弃其翠,极力造成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宴集本是良辰美景中的赏心乐事,但作者内的喜悦之情从不过分表露,笔端的兴奋字眼从不轻易滑落,只在结尾处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但仍保持着笔势之从容沉稳,可见文字格调的淡雅正是作者人格性情的体现。

  4、第二自然段分为几层,以及与前文怎样联系。

  第二自然段分为两层:第一层叙述。作者首先从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周旋应时,尽管因人不同,人们做事处世的方法千差万别,但人们的观点无外乎有两种:一种是“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另一种则是当对所遇事物产生厌倦时,感情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无端的感慨就产生了。第二层,针对人生的这种感情变化,用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发表感慨议论。人们对于自己先前喜欢的事物转瞬变为历史的陈迹这件事尚且感慨万分,何况对于随着世界的变化人们难免一死这件事呢?这里的“向之所欣”指的应该是兰亭集会这件事,这样前后文就自然联系起来了。

  5.第三自然段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一步步推进的。

  第一步,紧接上段结尾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于第三自然段一开头就用孔子的话总说生死大事,提到生死这件大事是令人悲伤的。第二步,作者从古人遗留下来的文章看到:古人也为人生变化而兴叹生悲,这和今人为人生的变化兴叹生悲完全相同,甚至比今人更加伤感,这使作者的心情久久不得开解。第三步,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的陈迹,未来人也会像我们现在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起作者的感慨。最后一步作者点出写作此序的主旨: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速,此次宴集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免湮灭不彰,同时也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随着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这与上文的乐生之意恰好相合。

  6.为什么说“一生死”、“齐彭殇”是“虚诞”、“妄作”。

  这一观点出自《庄子·齐物论》,庄子认为生和死是相对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像细胞的新陈代谢。但他夸大了这个相对,否定了生和死的区别,所以,生死相等说是荒谬的。他又认为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和未成年就死去的人没什么差别,因为长短是相对的,但他同样夸大这种相对性,否定了寿夭的区别,所以是胡说。其次从第三段的内容看,作者先引用孔子的话说生死是人生的大事,接着分别写古人、今人和后人无不对生死这一人生大事感慨万端,对人生无常悲恨不已,那么既然古往今来人们无一例外都为人生无常兴叹生悲,庄子的死生一样、寿夭等同的说法还是虚妄荒诞之辞吗?

  [解说]

  讲清写作背景和有关社会背景是打开学习《兰亭集序》大门的金钥匙,其他几个问题则是根据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而设置,理解好这几个问题,就能更好地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了。

  [自读思考]

  1.第一自然段中关于天气情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由第一自然段的“乐”到第二自然段转“悲”其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3.从原文找出两句话来说明“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杯,其致一也。”

  4.用最精练的话概括第三自然段的层意:

  第一层引用孔子的话总说: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第二层写古人、今人xxxxxxxxxxxxx;

  第三层写后人xxxxxxxxxxxxxxxxxxx;

  第四层概括作序的目的:xxxxxxxxxxxxxxxxxxx。

  5.填空下文

  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已经盛行。本文在修辞上xxxxxxxxx藻饰,xxxxxxxx典故;在句法上xxxxxxxxxx兼行而以xxxxxxxxxxx为主,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与其xxxxxxxx构成了和谐统一,确实是一篇“不类常流”的佳作。

  6.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答案提示:

  1.文中对天气的描写起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承上是说上文的地理环境、景物、人们的活动如果没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天气,便都不会呈现出欢快的气氛;就启下而言,由“天”、“气”而及于下文之“宇宙”,显得紧密而自然。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3.“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后人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4.生死是人生大事;对生死的感慨;对生死的感慨;使后人了解“我”的感触 5.不尚 不堆砌 骈散 散 内容

  6.从第一自然段中作者对此次宴集环境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快乐的,“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如,信可乐也”道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从而与第一自然段的乐生之旨相一致。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生死”、“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

  《兰亭集序》知识点全面归纳

  【文学常识】

  《兰亭集序》选自《xxxxxxxxx》,王羲之,字xxxxxxxxx,xxxxxxxxx(朝代)琅玡临沂(现山东省临沂县)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xxxxxxx家,有“xxxxxxxxx”之称,世称“xxxxxxx”。

  【通假字】

  1、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会面

  2、趣舍万殊 “趣”通“取”

  【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 ② 次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文章  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诸怀抱

  古:胸怀抱负。 今: 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

  4、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5、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  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 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一世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兰亭集序》点将过关练习

  【语段点将1】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⑴ 人之相与:

  ⑵ 取诸怀抱:

  2、与“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的“以”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赂者以赂者丧

  B、足以极视听之娱

  C、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D、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3、判断下列句子翻译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⑴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有的把思想感情寄托在爱好的事物上,不受拘束,放纵游乐。( )

  ⑵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译:虽然人们的要求、舍弃不同,安静、急躁的性情各异,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自己所需要的暂时得到了,欢快地感到自我满足的时候,就曾经忘记了衰老即将到来。( )

  4、本文多骈句,试从本段中举出两例。

  〖参考答案〗

  1:⑴ 相互交往

  ⑴ 思想抱负

  2:A

  3:⑴ √

  ⑵ ×

  4:⑴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⑵ 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语段点将2】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随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1、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基调是什么?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议论的?

  2、这一段话的议论与上文的叙事有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

  1:这一段写兰亭集会后的感触,以“悲”字为基调,主要围绕“死生亦大矣”展开议论。

  2: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紧承上文“群贤毕至,少长感集”,由此也引出了上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11

  教学目的:

  1.理解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

  2.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鉴赏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鉴赏本文深入浅出、平易流畅的表达艺术。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崇高的人生理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明确目标:

  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 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 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这就是山区放羊娃的人生。今天我们来学习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这篇文章又论述了怎样的人生境界呢?(板书课题)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全文阐述了什么问题?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展开的?

  文章论述的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思路:首先提出哲学一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然后具体阐述四种人生境界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在这个基础上,论述哲学的任务是使人获得对宇宙人生的觉解,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

  2.人生的四种境界是根据什么划分的?这四种境界的内涵各是什么?

  明确:作者根据一个人对于他所做的事觉解的程度以及他所做的事的意义,把人生的境界划分为四种。

  A.自然境界的人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所做之事“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B.功利境界的人觉解自己的利益,所做的事“有功利的意义”;

  C.道德境界的人觉解“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他所做的事有道德的意义;

  D.天地境界的人觉解“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所做的事有超道德的价值和意义。

  这四种境界由低到高。自然境界的人做事的动机是蒙昧的;功利境界的人做事的动机是利己的;道德境界的人做事的动机是为了社会的利益;天地境界的人做事的动机是为了全宇宙的利益。

  3.小组讨论,质疑思辨:山区放羊娃的人生属于哪种境界?为什么?

  三、总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应明确冯友兰先生指出了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生的境界,人生的境界可分为四种。在我们今后的人生当中,应尽量使我们的人生境界向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发展。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4、多媒体影音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天地是怎么形成的(盘古开天辟地)可是在我们西南部有一个传说,天是男神造的,地是女神造的,因为女神太勤快,把地造得太大,没法和天合起来,于是她便把地折叠起来,形成了高山、低谷,这样天地就吻合了也许是西南部的崇山峻岭给了人们灵感,让他们创造了这个神话,也许是西南的山山水水给了我们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以灵感,让他创作了诗歌《蜀道难》(PPT展示)

  说起《蜀道难》唐代的诗评家殷番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究竟这首诗奇在何处,今天,我们就通过诵读和鉴赏共同感受诗歌的奇特之处

  二、诵读感知风格之奇(PPT展示)

  1、[活动]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老师诵读,听的时候注意感受诗歌风格

  2、[活动]生诵读

  3、[提问]通过通过诵读和听读感受这首诗歌又怎样的风格

  [明确]雄浑、豪放

  4、 [活动]诵读诗歌主旋律再次感悟雄浑豪放的风格(PPT展示)

  5、 [提问]主旋律是那几句话在诗中出现了几次

  [明确]噫吁嚱(_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

  6 、[活动]指导诵读,感受诗风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有“风人之义”,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下面试分层加以解说:

  ①“噫吁……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能使红润的脸色枯萎,应读出害怕的感情,声音也应该越来越低沉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小结]通过对主旋律的诵读,诗歌一唱三叹的风格就体现出来了

  三、品读涵泳意境之奇

  欧阳修这样评价《蜀道难》“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PPT展示)李白的这种于众不同的风格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营造的,他反复咏叹蜀道难,蜀道到底难在哪儿请同学们抓住文章的主旋律,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个角度突出了蜀道难,选择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加以赏析,注意句子所用的表现手法

  1、赏析第一小节

  (1)[提问]第一处的难是从什么角度写蜀道难的

  [明确]第一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中的“难”主要是说山势之高

  (2) [提问]哪些句子可以体现这一特点选择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一句来鉴赏一下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

  [小结]主要用了神话,突出了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意象可谓阔大雄奇

  ②“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蜀道的难写出了古代人与自然的斗争和改造自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这句话显得很有气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而且这句话还运用了传说故事极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③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

  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

  ⑤“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通过摹写神情、动作侧面: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这也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说明】根据学生所选句子进行诵读指导

  [小结]由此可知,第一小节里有大胆的夸张,有丰富的想象,还引用了神话传说,虚实结合,意象十分的雄奇、壮阔,感情奔放,读来确实有摄人魂魄的效果充分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5)[活动]生再齐读整个第一小节读的时候注意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激情

  2、赏析第二小节

  (1)[活动] ①这是第一小节,我们通过诵读一起来鉴赏了一下接下来看二小节,第二小节有两处描写的文字,请分别把它勾画出来

  (2)[提问]这两处描写展示了蜀道的什么特点

  [明确]描写了蜀道的险

  (3)[提问]这两处文字是怎样来变现蜀道的险峻的

  [明确]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小结]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绝非虚言!

  (4)[活动]生齐读

  3、赏析第三小节

  [提问]第三段是从什么角度写蜀道的呢

  [明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表现了蜀道易守难攻,地势的险要

  所守或匪亲,……杀人如麻蜀地凶险

  [活动]生读这几句话,感受蜀地的凶险读出紧张的语气

  [小结]蜀道如此的高峻,如此的险阻,猛兽如此的凶恶

  [提问]如果让你们进蜀山,走蜀道,你们会有什么感受(生可能答害怕)

  [明确]雄奇可怖(PPT展示)这就是李白这首诗给我们营造的奇特的意境

  同样是写蜀道,我们看三秦民谣怎么写的: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孤云两角,去天一握山水险阻,黄金子午蛇盘鸟栊,势与天通(《三秦民谣》)(PPT展示)武功县的太白山很高,离天只有三百尺孤云、两角二山,离天只有手一拳那么近;山高水急的子午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蛇盘、鸟栊两座山,山势曲折险峻,高耸接天

  [提问]同样是写蜀道,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首民谣和李白的事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相同好不同之处

  [明确]相同:夸张不同:想象神话传说侧面描写虚写映称

  [小结]李白的这种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奔放的激情,就构成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手法多样造意境奔放的激情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PPT展示)

  四、精读揣摩意蕴之奇

  [提问]那么李白为什么要极写蜀道难呢请看教材注释①

  这首诗是为送别友人而作“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同样是送别,却没有一点送别的哀婉之情,而是极写蜀道难,目的是为了劝有人不要去,哪些句子体现了他的意图

  [明确]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PPT展示)

  [提问]这三个句子中那些字需要重读

  [明确]何时不可胡为早

  [活动]分组朗诵

  看来是极力劝友人不要去那么这是不是全诗的所有意图呢

  (PPT展示):写作背景

  李白二十六岁时只身出蜀,四十二岁才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并无实职唐玄宗沉迷于声色,任用奸臣李白气质傲岸,桀骜不驯,蔑视权贵,不久,得罪权贵,而被谗言毁谤,排挤出京

  天宝初年,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藩镇割据,怀觊觎之心者,非徒安史

  请同学们结合背景以及诗歌的第三小节讨论一下,诗人有没有言外之意(PPT展示)

  [明确]言外之意两种解读

  第一种:融入身世之感,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不如放浪形骸,回归精神家园

  第二种: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军阀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PPT展示)

  [小结]李白是在一番奇语倾吐一腔幽愤之情,一副狂态难掩一颗赤子之心(PPT展示)

  结束语:全体诵读,感受诗人的这幅心肠吧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回顾初中所学科普说明文的特点,了解这篇科普说明文的文体特色。

  2、过程与方法:在了解并概括文章的大致内容,理清课文层次结构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理解、筛选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发掘文章的人文内涵,珍爱动物。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掌握这篇科普说明文总——分——总的形式特点。

  三、教学难点

  体会这篇科普文中蕴含的丰富的内涵。

  四、教学方法

  探讨交流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引入,建构话题

  板书:“游戏”,同学们,儿时你们玩的游戏有哪些呢?你们从中收获了什么呢?

  看来,同学们儿时的游戏给了你很多,人类会游戏,其实动物也有很多游戏活动,请同学们欣赏这些动物游戏的图片:

  (展示动物游戏图片)

  看到这些可爱、有趣的画面,可见动物也有它们的游戏,那么它们为什么会有游戏?游戏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动物游戏之谜》看看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哪些。

  (一)上课行为

  1、温故知新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动物游戏之谜》是一篇科普说明文。科普说明文是说明文中的一种,是专门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工具。科普说明文遵循科学的原则传授科学知识,主要是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内容相对集中,篇幅不是很长,语言准确简洁,浅显易懂,把科学知识推广到社会各阶层。

  (2)上节课,我们布置了预习,要求大家回顾初中所学的说明文的知识。初中我们学过哪些说明文?(《苏州园林》、《桥》、等)以《苏州园林》为例,它是按照逻辑顺序,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先写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高度评价了它在我国园林中的地位,总领全文。再介绍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最后,结束全文,引起读者的观赏愿望。(请学生来说)。

  (3)检查预习:上节课,我们布置大家回去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预习,并思考:围绕着动物游戏的秘密,文章是如何让展开的呢?请一个同学来说说你的预习结果。

  明确:<1>(1)——(4)动物也游戏表(浅)

  教师总结:文章由现象到分类,再到意义、目的,遵循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这非常符合人的认识规律,也符合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信息筛选: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本篇文章中作者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动物为什么游戏。文中第10段,有句话,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生物世界有一条普遍规律,就是尽可能节省能量。”例如,鲨鱼、蛇“它们为什么要消耗大量能量来进行这种没有明确目的的游戏呢?”所以,文章列举了各种假说。那就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一,找出四种假说的根据和结论。

  明确:a:演习说

  根据:黑猩猩掌中戏水的游戏

  结论: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b:自娱说

  根据:河马玩浮叶渡鸦滑雪梯

  结论: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的紧张生活得到调剂和补偿,使其心理上保持平衡,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

  c:学习说

  根据:黑猩猩玩棍子,动物捉迷藏和追逐游戏

  结论:游戏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d:锻炼说

  根据:羱羊奔跑跳跃、北极熊夏季进行的游戏

  结论:动物通过游戏来锻炼自己的身体和生存能力

  深入探讨:好的。这几个同学都能够准确地从文中找到各种假说的根据和结论,那么,在你们从文中找相关例子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文中对于动物游戏的描写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和一般的说明文有什么不同?

  明确:文中的文字写的非常生动,充满着情趣。

  A、文章开头介绍三种动物的游戏时,用“走钢丝”“倒立”“像小孩坐滑梯一样”“像船帆似的”等比喻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动物游戏的情形。叶猴“嬉闹”、渡鸦“欢快”、露脊鲸“得意洋洋”这些拟人手法的运用,让文章趣妙横生。

  b、通过一系列的动词“依仗”、“玩”、“推挤”、“抓住”、“跳开”、及修饰语“好像竭力”、“巧妙”的运用,形象地描绘出叶猴游戏时,调皮、可爱、灵巧的姿态。

  语言浅显易懂但又生动形象。

  好的,这就是这篇科普说明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独到之处,接下来呢,就请你们

  4、表达交流:根据你的观察或理解,你赞同哪种或几种假说?如果都不赞同,也可以自立门户,创立自己的学说。要求: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尽量学习、模仿文中的语言特点,描写你所观察到的动物游戏的情景,来论证你的观点。

  (学生自由发挥即可。)

  例如:①我同意自娱说,因为,游戏本来就是娱乐的一种方式,动物也应该有一种自己的娱乐方式来放松自己。例如,小狗喜欢咬袜子,叼着袜子到处跑。

  ②生物的思维方式较简单,他们游戏就像吃东西一样纯属一种本能,所以我提出本能说。

  ③认为应该是“锻炼说”和“学习说”的结合,因为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就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所以动物们为了生存当然要锻炼自己的技能,提高自己的本领。例如,猫捉老鼠。平常猫就会进行一些锻炼,玩小球啊,等等,它玩小球的姿势什么的,和猫玩老鼠的时候很像。所以,我支持“锻炼说”和“学习说”

  5、思考:同学们各抒己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基本上,每一种假说都有它的拥护者,那么作者呢?他支持哪一种说法?文章有没有明确的表态?(没有)为什么?(可以引导,提示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而解答。既然文章题为动物游戏之谜,那他为什么不给我们揭开这个谜?)

  明确:第一,动物游戏行为是非常复杂的,不同动物的游戏可能有不同的原因,人类对动物了解得还不多,现在提出的各种假说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必须深入研究,才能解开动物游戏之谜。

  第二、科学注重求实,即使作者倾向于某种假说,也要经过实验的证明,不能贸然下结论。

  第三、体现了科学精神的包容性。

  第四、和课文的题目相切合,引导人们继续深入地探索。

  6、能力提升,挖掘内涵:任何作品总会向读者传达一种信息,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动物世界存在的令人无法理解的游戏行为,他难道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这些研究吗?他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你又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提示:请同学们注意阅读课文中这两句话:

  “动物学家们对此做出的解释也许会使我们吃惊:这些动物是在游戏。”

  “动物游戏之谜没有完全解开,但动物们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智能潜力、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象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讯方式等,都远远超出人们的估计。”

  明确:(1)通过同学们刚才激烈的讨论,我们突然发现,被人类认为智力低下的动物,也有如此丰富的情感思维,在我们身边一些被看作极为平常的动物行为,还有如此深奥的科学知识。正像文中所讲“动物在游戏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智能潜力、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象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等,都远远超出人们对它们的估计”,“要解开动物游戏的所有秘密,还需要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2)游戏历来被当作人类的专利,但科学却证明了被人们视为低等的动物也会游戏,而且动物们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智能潜力、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象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讯方式等,都远远超出人们的估计。

  (3)科学探求,实事求是的精神;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了一个新的角度去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因为我们实在与动物有着太多的相似。多还给动物们一些生存的空间,让它们继续它们的游戏,同时也是在保护人类自身游戏的权利。

  (4)作者抛砖引玉,想要通过这篇科普文章来引起更多人对于动物的关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动物的研究中去,一起来寻找动物世界的奥秘,来揭开这个谜。

  (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请同学们拟写“保护动物”公益广告词,要求:(1)印象深刻;(2)新颖别致;(3)简洁明了。

  例示:①“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

  ②“动物和人类共有一个家”

  ③“为了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碧水绿地”

  ④“保护动物,人人有责”

  ⑤“动物也有灵魂”

  八、课堂小结

  《动物游戏之谜》这篇文章为我们揭开了动物日常游戏行为的神秘面纱,摆出了研究者的种种结论,既让我们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让我们明白了科学探索永无止境。也让我们真正懂得,地球不是人类独有的,动物一样是地球的主人。人类探索世界奥秘的征途还很漫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生附和)。希望同学们也应该具有科学的探索精神,在探索的漫漫征途中留下同学们自己的足迹。

  九、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写一篇周记,谈谈我们应该怎样与身边的动物和谐相处?

  2、预习《劝学》,找出文章的论点,说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论述的。

  《月球之谜》教学杂谈

  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较散,不能很快切入主要问题,占用较多时间解决零散问题,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如前几天我给三年级上课,教学《月球之谜》这篇课文时,学生集中提出了“环形山、荒漠、水藻、火山活动”等知识性问题。绕了很大一圈才回到“月球有哪些谜?”这个中心问题。这些自然知识可能对父母

  知识渊博或有图书馆、网络的学生来说在预习课文时就解决了,可对农村孩子来说就必需拿到课堂上。教师不得不把这些问题讲清了再来分析课文。两节课的教学时间有时得改成三课时。

  《动物游戏之谜》教学反思

  一堂课能轻松顺利的讲下来,说明这堂课的设计有其可取之处,经过认真的思考总结,觉得以下几个方面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继续坚持。下面给大家分享的这篇《动物游戏之谜》教学反思,大家可以好好学习下!

  首先,缩小课堂教学目标

  《动物游戏之谜》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有着它自身特有的优势。文章思路很清晰,列举的动物游戏的现象非常有趣,语言也通俗易懂,饶有趣味,学生在阅读上没有什么障碍。那么这堂课学生最应该学什么?经过认真思虑,并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信息以及叙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领悟科普文丰富的人文内涵。

  但是一堂课只有四十分钟,要完成这三个目标明显过于困难,要使教学顺利有效的进行,就必须要缩小教学目标。经过再三斟酌,我将教学重点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信息以及叙述自己观点的能力。因此,一节课都是围绕这一个目标来进行教学的,教学目标小了,教学重点就突出了,教学实施也就更顺利。

  其次,精心设置导语,引发学生兴趣

  《动物游戏之谜》这篇文章是在列举了各类动物游戏现象的基础上,引发了“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这一疑问,而后通过各种假说来解答这一问题。动物游戏这种现象生活中多有存在,因此我就精心挑选了两幅有趣的动物游戏的图片,用幻灯展示给学生。同学们对这些图片非常感兴趣,尤其是给动物游戏加入“语言”,更增加了动物游戏的趣味性。在同学们的欢笑声中,提出一个疑问:动物为什么会有这些行为表现?从而导入新课。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味性的导入为整堂课创设了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氛围的和谐轻松是这堂课得以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设置好教学内容的梯度

  为了使教学进行顺利,在充分了解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的梯度做了安排。由基础字词的检测到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整体感知,再到文章重点部分的精读,最后围绕精读部分做了拓展延伸,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学各环节紧密相联系,并且始终围绕一个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信息以及叙述自己观点的能力。由于教学各环节层层深入衔接紧密,教学过程进展的很顺利。

  第四,有效的转化教学资源

  学生的思维是多样的,对于一个问题,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对于语文这种特殊的学科,答案更是新奇而多样。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回答做适时的变通,尽可能的将其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比如,在这次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科学家经过不懈的努力仍未圆满解决“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这一问题,这一事实对你有何启示?对于这一问题,多数同学的结论是“事物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但一个同学站起来只说了五个字——要善于观察。这一答案跟我的预想稍微有点偏离,但学生有表述观点的欲望,我们就要给他以鼓励,对于这种不善于表述自己观点的学生,尤为如此。对于这一回答,我从他的思维角度,以反问的方式做了进一步的解释阐述:你是不是觉得专家无定论说明我们对事物的研究还有待于做进一步的观察?他非常肯定的点了点头。我也就随机说到:“很好,善于观察是我们认识事物,了解事物的基础,同时也是我们写好作文的基础。”这样一来,既鼓励肯定了这个学生,同时又对这种突现型教学资源做了迁移利用。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堂课整体课堂氛围很好,但不足也有。

  最明显的不足就是教学内容安排上有偏差。对于科普文说明文,语言教学应该是一个重点,这一点在目标中已有体现。但实际教学中,由于担心学生对语言品析不感兴趣,怕学生感觉枯燥无味,致使课堂气氛低沉,因此,将本课的语言品析作为了下半节课的内容,而课堂的后半节课多用来拓展迁移,想以此训练学生表述自己观点的能力,但由于拓展过宽,也使这堂语文课有点偏离文本,显得不够充实。这是本课教学存在的一个重大缺陷。

  作为一名新教师,如何上出语文课本身的特色,将能力提升和文本教学密切结合起来,达到和谐和统一,将是我在今后语文教学中要继续思索的一个问题。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强化诵读,加强积累,背诵精彩章节。

  2.理解铺陈、排比、起兴手法及其艺术性。

  3.欣赏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欣赏人物对话和人物形象。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诗作体察汉代贵族家庭生活,以及封建礼教毁灭恩爱夫妻的婚姻乃至生命的现实,感受焦刘二人忠贞不渝的爱情。

  ●重点、难点

  理解字词,疏通诗句,理清本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把握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解决办法

  1.诵读理解,疏通诗句。

  2.理清情节发展的线索。

  3.通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把握本诗的主旨。

  4.按要求背诵7节诗。

  ●学生活动

  1.让学生诵读理解,疏通诗句,把握情节发展的线索。

  2.设置讨论题,分析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把握诗的主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一首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的诗歌,题目叫《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全诗357句,1785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二、诵读感知

  诵读: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其节奏按意群划分。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三、疏通、理解

  借助注释、字典等疏通诗句。

  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⑴堪:承受得了。(不堪一击)

  ⑵徒:白白地,空地。(徒有虚名)

  ⑶可怜:可爱。(楚楚可怜)

  ⑷纷纭:凌乱。(头绪纷纭,众说纷纭)

  ⑸葳蕤wēiruí:繁盛的样子。(树木葳蕤)

  ⑹纤纤xiān:形容细长。(十指纤纤)

  ⑺念:记挂。(念念不忘)

  ⑻却:退出来。(望而却步)

  ⑼区区:愚拙(何乃太区区);真情挚意(感君区区怀)。现在多指数量少或人事的重要。(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⑽依依:恋恋不舍。(依依惜别)

  ⑾窈窕yǎotiǎo:美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⑿令:美好;敬辞。(令名、令德;令尊、令兄)

  ⒀谢:A辞别;B告诉;C道歉;D感谢;E推辞,F衰亡,凋落(阿母谢媒人,多谢后世人,谢家事夫婿)

  ⒁相xiāng:A互相;B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及时相遣归,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⒂见:A看见,会见,拜见;B同“现”;C表示被动,被,受;D副词,放在动词前指动作对象。(相见常日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府吏见叮咛)。

  ⒃怅chàng然:失意,不如意。(怅然若失,怅然而返)

  ⒄否pǐ泰:坏运气,好运气。(否极泰来)

  ⒅要yāo:邀。(要功,要买)

  ⒆络绎:接连不断。(络绎不绝)

  ⒇赍jī:赠送。(赍赏)

  (21)踯躅zhízhú:缓缓地走或徘徊。(踯躅歧路)

  (22)迎:A迎接;B迎娶;C逢迎(迎合别人的心意)。(还必相迎取。明日来迎汝。不足迎后人)

  (23)零:落下,凋落。(零泪应声落,泣涕零如雨)(枯叶凋零)

  (3)订正文中注释

  “便言多令才”中的“便”应读pián,不读biàn。

  四、把握情节发展与结构

  全诗除“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外,按情节发展,可分为5个部分:

  1.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是兰芝对仲卿的诉述,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兰芝和仲卿爱情深厚,本应白头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离异。

  2.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再接兰芝回来。这部分写三项内容。

  ①从“府吏得闻之”到“慎勿违吾语”,写仲卿向母亲求情,遭到训斥,只好说服兰芝回娘家,还抱着重新团聚的幻想。

  ②从“新妇谓府吏”到“涕落百余行”,写兰芝的个性、神态和动作,显出她坚决、镇静,忍住内心的痛苦同婆婆、小姑告别。

  ③从“府吏马在前”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与仲卿的离情别绪,二人分手之际,依依不舍。

  3.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写兰芝回家后的遭遇。这部分情节比较复杂,写三项内容。

  ①母亲开始不谅解女儿,经过女儿叙述,终于体谅女儿的处境。

  ②但是,哥哥坚决不答应。他完全以势利眼光看问题,毫无兄妹之情,一定要逼妹妹改嫁。

  ③写府君家为婚事的铺张。

  4.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写兰芝、仲卿双双殉情,为全诗的高潮。

  5.结尾(从“两家求合葬”到结尾),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愿望。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五、总结、扩展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可见它又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乐府诗起于汉武帝时,属古体诗的一种,除要求配乐歌唱外,其形式和古体诗没有区别。后世将魏晋至唐可以人乐的诗歌和后人袭用乐府题名仿作的不合乐的作品,统称乐府。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由于乐府诗是来源于各地的歌谣,而这些歌谣又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所以,内容的社会性和形式的叙事性就成了乐府诗的显著特点。如《孔雀东南飞》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父母不应干涉儿女的婚事。又如《陌上桑》写罗敷严辞拒绝太守的调戏,就反映了官占民女为妾的事实。可见,汉乐府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爱情,是从民间产生或受民间文学影响而产生的艺术硕果,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继承和发展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如本诗取自真人真事,叙述描写具体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符合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而诗尾以鸳鸯双飞作结,通过美丽的幻想形式,表现了仲卿夫妇争取婚姻自由的不可战胜的意志,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

  六、布置作业

  1.请结合诗句回答:刘兰芝为什么要自请回去?为什么婆母不能容她?从中可以看出刘兰芝性格的哪些方面及当时封建社会的哪一弊端?

  2.男女主人公真挚情感表现在哪里?请在诗中找出并加以体会。

  3.焦仲卿是个怎样的人?你喜爱这个角色吗?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

  【揽】揽裙脱丝履 又申之以揽茝

  【适】始适还家门 处分适兄意 适得府君书

  【相】久久莫相忘 及时相遣归 儿已薄禄相

  【幸】幸复得此妇 幸可广问讯 不幸短命死矣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谢】谢家事夫婿 阿母谢媒人 多谢后世人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附:板书设计

  东雀东南飞

  起兴 (第1节) 营造悲剧氛围

  开端 (第2节) 兰芝被遣

  发展 (第3—12节) 夫妻誓别

  发展 (第13—21节) 兰芝抗婚

  高潮 (第22—31节) 双双殉情

  尾声 (第32节) 告诫后人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15

  《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闽,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本课教学的一个亮点,就在于让学生探究“在表现手法上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为什么”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寻找美点。教师千万不要越俎代庖,因为鉴赏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得到的,所以,教师要放开手,让学生说,同时要多肯定学生,让他们尝到鉴赏的甜头,坚定地走下去。当然在学生不知从何说起时,教师可抛砖引玉。这就需要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是敢于在学生面前自我展示的,让学生在老师的示范下,有更多的发现。

  一、勇敢舍弃才能得到更多

  从对高中教材的解读来说,李白作品无论在思想还是在艺术方面无疑具有典范性。在讲这节课之前我曾设想将作品的艺术风格与李白的身世经历相结合,进而从情感层面对诗作作出解读。但是,在翻阅各种资料并对文本有了更深入透彻的理解之后,我决定忍痛割爱,舍弃更多的情感分析,而是围绕“难”字,以赏析诗歌艺术特色并进行鉴赏训练为主,这样就使目标更为集中。为了做好铺垫,我把教材安排的《将进酒》放在《蜀道难》之前讲,使得学生在第四部分“拓展与延伸”环节中的讨论与思考水到渠成,自然顺利。

  二、倾心投入带动整个课堂

  本单元学习提示反复强调诗歌教学要反复诵读。具体到这一首诗来说,相对较为抽象难懂,所以我就用一个早读时间让学生预习,通过交流与检查发现这种充分预习是很必要的。在正式上课时,我较为注重教师自己的朗诵示范作用。在《悲壮的大提琴》的沉郁又昂扬的旋律中,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蜀地那卓绝的险与美之中,面对着同学们朗诵完这首诗后,我的眼睛几乎湿润,竟忘了这是一节有很多位老师听课的公开课。这种投入也感染了学生们,他们给我最热烈的掌声,并将这种氛围一直延续到下课铃声响起。

  三、交流探讨衍生无限生机

  在讲课之前,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唯恐学生不能领悟理解,所以第一遍写的教案预设性过多而生成性太少。然而早读时学生读书的热情给了我尝试的勇气与信心,所以我决定把设计好的整体思路拆散成零散部件,让学生自己去组合。正式上课时学生的创造力与潜能令我惊异,他们不仅很好地悟出了朗读的技巧,而且联想到了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联想到了李白的行藏经历与理想追求,大大丰富了课堂构成,使预设的课堂焕发出意料之外的无限生机,这是我的意外收获,也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高二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高二语文上册教案03-16

高二语文上册《师说》教案03-20

高二语文上册劝学教案03-20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劝学》教案03-14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过秦论》教案03-15

高二语文上册《宇宙的边疆》教案03-20

高二语文上册《锦瑟》教案03-17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泪珠与珍珠》教案02-28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宇宙的边疆》教案03-15

高二上册语文《边城》教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