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古诗文阅读教学的目的

时间:2021-03-31 15:21:47 古诗大全 我要投稿

古诗文阅读教学的目的

  古诗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我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呢?看看下面的古诗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吧!

古诗文阅读教学的目的

  古诗文阅读教学的目的

  (一)从整体上说,古诗文教学目标以从语言、文学、文化这三个维度来分解

  我们为什么要让学生学习古诗文?古诗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这是我们首先就必须弄清楚的问题。这就需要认真学习和研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义务教育语文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高中语文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高考语文大纲》)等重要文献,并根据这些文件来进行分析和梳理。通过梳理和归纳,我们发现,从整体上说,中学古诗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语言(准确地讲就是“文言”或“古代汉语”)、文学和文化三者的有机的统一。

  具体说来,古诗文的教学目标应当包括下面四个方面:

  1.背诵与积累。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非常注重“积累”,这不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和传统,也非常符合当前语文教学的实际。“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之一。“背诵”是为了“积累”,积累语言,积累思想,积累文化;同时,背诵也是为了运用,为了创造性地运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中规定,第一学段(1~2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3~4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5~6年级)“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第四学段(7~9年级)“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的明确要求。在“课程目标”“教学建议”中也提出“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诵读的习惯”。在附录一《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中从先秦散文、唐宋散文、《诗经》、楚辞、唐诗、唐宋词以及白话诗文等方面分类列举了一些篇目供学生背诵。在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教材的练习中也要求学生背诵《兵车行》《蜀道难》《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等古代诗词以及《过秦论》《师说》《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劝学》《逍遥游》《师说》《阿房宫赋》《赤壁赋》等散文名篇(段)。

  《高考语文大纲》也明确要求“能识记文学常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汉语的能力。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有联系也有区别。现代文是现代汉语的典范,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典范。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文学的意蕴,就必须结合古诗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汉语的能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总目标”中规定,“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在第四阶段的“阶段目标”中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古诗文阅读的评价”中明确地规定,“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识记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高中课程标准》“总目标”中规定,要“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必修课程”中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举一反三”;在“实施建议”“阅读与鉴赏”中提出,“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在“评价建议”“阅读与鉴赏的评价”中提出,“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察阅读不太艰深的文言文的能力”。

  《高考语文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理解方面的要求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分析综合方面的要求是:“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这说明,古诗文教学必须要求学生要学习古代汉语的初步基本知识,了解并梳理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不太艰深)的文言文,能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准确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的内容。为了方便学生学习这些“古汉语常识”,高中《语文》课本中也附有相关的“知识短文”。

  3.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文章”,都是流传千古的文学名篇,其中大多是感情真挚、文笔优美“散文”。我们让学生阅读这些古代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阶段目标”“阅读”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的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相对而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古诗文“鉴赏评价”方面的要求就更高一些,强调“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高考语文大纲》在“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方面要求“识记中国重要的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识记外国重要的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识记文学体裁常识”。在“古诗文阅读”“鉴赏评价”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培养学生理解和评价中国古代文化著作的能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周一良先生曾经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狭义文化,指的是哲学、文学、美术、音乐、宗教等;二是广义文化,指的是典章制度、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三是深义文化(又名“深层文化”),指的是隐藏在各种文化现象背后的若干共同的东西,也是难以“言传”的东西。深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民族性的充分体现。

  注重发掘和探究古诗文所包含的文化意蕴这一要求主要集中在高中阶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总目标的.“感受·鉴赏”部分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操,提高道德修养”。在“必修课程”中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在“阅读与鉴赏的评价”中提出:文言文阅读的评价“还要考察学生能否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华文化精神,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此外,《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还要求在高中阶段开设“文化论著研读”的“选修课程”,其中自然包含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论著。

  《论语》《庄子》《孟子》《韩非子》《荀子》等诸子散文选入中学《语文》,除了可以让学生以这些“典范”的“文言文”来学习“文言”之外,还有一个目标就是要让学生阅读中国古代文化著作,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人民教育出版社为重点高中所编写的教材中《文化读本》和《文化作品选读》更是非常明显地突出了这一理念。

  (二)不同阶段古诗文教学目标的重点各不相同

  从整体上说,古诗文教学的目标是语言、文学和文化的整合,就一首诗歌、一篇课文或一个“专题”的教学而言,其教学目标也必然包括这三个方面。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就一首诗歌、一篇课文或一个“专题”的学习而言,其具体目标又会因为诗文的自身特点、教材结构和学生基础等方面的差异而各不相同。教学中特别要注意的是,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肯定是各有侧重的,同时在整体上又大体上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序列”。

  1.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重点在于朗读和背诵,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语言,否则就可能让学生“读”了一辈子也不能领悟古诗的意境和玄妙。举两个例子略做说明。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如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里,至少要让学生明白“但”的意思是“只,仅仅”,“响”的意思是“回声”,“景”的意思是“影子”。特别应当注意“响”的意思,很可能解释为“响声”,实质上,在古汉语中,“响”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回声”的意思。不然,学生不能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韵味,即使能够背诵,也无法真正接受艺术的熏陶。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传世名篇。茅盾曾经将其化用为长篇小说的题目《霜叶红似二月花》。但是,有人却是将“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的意思理解错了,认为是杜牧把车子停下来,“坐”在小径旁的嶙峋怪石上,欣赏者深秋枫林的景色。甚至有人为本诗所作的插图就是以白云为远景,以枫林为主体,再有一条蜿蜒曲折的石板小路斜斜地穿过画面,而诗人杜牧则是“坐”在小路旁的石头上。显然,这是对学生的误导,甚至可能会贻误学生的终身。因为这个“坐”是“因为”的意思。杜牧是因为枫林的美才停下车来,忘情山水。

  2.初中阶段,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古诗和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阅读古诗要注意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情意,为创造性的阅读积累经验。比如,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歌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意象和表现手法,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和基本结构;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可以让学生了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差别。这样可以使学生积累一些阅读的经验,掌握文学欣赏的基本方法,为广泛的阅读和深入的探究读打下基础。

  阅读文言文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文言”的基本特点,理解汉字的特点,积累一定数量的古代汉语实词,了解最基本的文言虚词的主要用法。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揣摩文章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根据“文本”结构去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3.高中阶段应当以文学和文化为重点,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尤其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阅读,个性化地阅读。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研讨、评价文化著作的能力。《文言读本》前言中指出:“从我国特定的历史条件来看,文言文教学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可缺少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所以初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为他们以后进一步深造和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是全面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需要,也是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仍然以《山行》为例,如果将这首诗放在高中阶段来学习,我们就应当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描绘的“寒山”“石径”“白云”所构成的宁静、幽深的自然境界,联系杜牧的身世来感受他对这种自然和宁静的向往,因为时世的艰辛和仕途的曲折使他在“理想”失落的痛苦中转向了对自然深处的闲静和无为的爱慕与向往。这让人自然就会联想到李白《望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还会让人联想到吴均《与朱元思书》中的句子:“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甚至,我们还可以由此而联想到一种人生的态度:当你在失意或失败的时候,甚至是遭受种种打击的时候,你不妨改变一种态度,在“自然”中去寻求一种清净和满足。这不是回避,不是畏缩,而是智者的选择。

  再如《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意欲捕鸣蝉。”从描写的层次上看,这首诗描绘的是生活的一个“细节”,写出了“牧童”的天真、率性、闲雅。这是对生活的真实而美好的描绘,其中包含了诗人对乡村的喜爱,对牧童喜爱,也引起了作者和读者对“童年”的回忆,对无忧无虑的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喜爱。这是就着诗歌本身的内容而开展的适度的“联想”,这也是欣赏诗歌必需的“品味”。但是,这还不够,我们还可以再“延伸”。我们可以由“鸣蝉”联想到生命。“鸣蝉”声音是动听的,是自然的,是纯美的,这是自然的力量,是生命的美丽吸引了“儿童”,吸引了诗人。

  高中阶段学习古代文化专著,目的在于正确地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品,合理地借鉴传统文化的精华,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和批判精神。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散文和《左传》《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散文的时候,不但要引导学生理解其文学价值,更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其中所蕴涵的文化思想和文化精神。

  李白和杜甫的代表作集中在高中《语文》第五册,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指导学生比较李杜诗歌作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在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方面的差异,还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比较李白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豪放旷达的人格精神和杜甫忧时伤世的爱国情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格精神,并且使学生从而树立高远的人生理想和高尚的志趣。

  《史记》作为一个专题安排在高中《语文》第六册,还配有韩兆琦的文章《司马迁和〈史记〉》。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将《报任安书》《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以及《语文读本》中所选录的《史记》中的文中组合成一个“专题”来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重要的工作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引导学生从“古代汉语”的角度,结合课本中的练习,从常用实词、常用虚词、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等方面对文章涉及的重要的语言知识进行整理。二是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整理相关的文学常识(如司马迁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作品,《史记》的体裁和分类等),指导学生分析《史记》在刻画人物、叙述情节方面的主要成就。三是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这几篇作品中所包含的正道直行、忍辱负重的人格精神,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诚实守信、礼贤下士的君子风范。这些目标的落实与背诵《史记》中的名句和重要段落结合起来,为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撰写读书札记、文学短评等形式的短文来促使学生深入地研究课文。

  再以《庄子·逍遥游》“庖丁解牛”为例,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理解来感受和理解文章中所包含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对蕴涵其中的“顺其自然”的哲学思想进行研讨,引导学生对隐藏在文章所表现的“养生之道”背后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理想进行评价。

【古诗文阅读教学的目的】相关文章:

初中古诗文阅读教学02-22

关于初中古诗文阅读教学的几点体会02-22

古诗文赏析04-08

经典的古诗文赏析04-08

精选经典古诗文赏析04-08

经典古诗文赏析04-09

咏雪的古诗文04-07

苏轼经典古诗文01-29

李白经典的古诗文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