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初二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时间:2017-12-09 16:52:49 八年级 我要投稿

初二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学习了第四单元,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初二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希望能帮到大家!

  一.积累运用(10分)

  1.按原文填空(2分)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司马迁的说过:“ ________________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2.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空袋子难以直立”。(4分)

  (1)这句名言不仅说明了一种生活现象,更蕴藏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请说出这个道理。

  (2)请举出一个能证明这个道理的事实论据。

  3.本单元共四篇课文:A、《为人民服务》;B、《应有格物致知精神》;C、《我有一个梦想》D、《你是我的船长》。四篇课文中属于革命领袖的谆谆教导的是______文,属美国黑人人权活动家激情澎湃的鼓动的是 文,属著名科学家对实验精神深入浅出的阐释的是_____ 文,属学生家长对孩子们的殷切期盼的是_______文。(填课文代号)(4分)

  二.知识延伸(24分)

  4.你能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吗?(4分,每空1分)

  迷天大谎( ) 汗流夹背( ) 尝心悦目( ) 翘大姆指( )

  5.下列笔顺,笔画全对的一项是( )(2分)

  A.辽 第一画是“ ”,共五画 B.女 第一画是“一”,共四画

  C.延 第一画是“ ”,共六画 D.鸣 第五画是“ ”,共八画

  6.读下面的句子,看看哪一句没有繁冗多余的词语( )(2分)

  A.有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就犹如拥有一笔珍贵的资产。

  B.现代人经常能够感受到生活中许多无穷的压力。

  C.时时反省改进,才能使我们有更美好的明天。

  D.节俭真是现代人都应该培养的美德。

  7.你认为什么是幸福?你能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三句关于幸福观的句子,作为自己的“名言”吗?(3分,每句1分)

  如:最大的幸福在于我们的缺点得到纠正和我们的错误得到补救。

  [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第10页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人形容“多”或“少”,均爱用“三”字,如“绕梁三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等等,请你也举出四个含“三”字,其含义也是表多数或少数的成语、俗语、典故等。(4分,每空1分)

  (1)___________ (2)___________

  (3)___________ (4)___________

  9.读下列语句,写出你的理解。(3分)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一个人就好像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计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的值就愈小。”

  10.下面是一位同学拟订的“初二学年语文学习计划”正文部分,读后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①初中三年中,初二学年是关键的一年。为进一步提高我的语文成绩,现制订学习计划如下:

  第一,②课前谨遵吾师之教诲用圈点批注法预习课文,遇到生字词勤查工具书;课上积极思考,认真作笔记;课后认真完成作业。③同时,抽出时间复习数学、英语和物理。

  第二,④认真阅读老师推荐的好文章,每周背诵两首古诗词;多看报纸杂志,开阔自己的视野。

  第三,利用课余时间练习,每天抄写一篇短文,⑤养成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第四,⑥坚持课外练笔,每周主动一次找到老师当面批改,使自己的写作能力逐步提高。

  (1)与本计划内容无关的一处是_____________。(只填序号)(1分)

  (2)语言不得体的一处是____________。(只填序号)(1分)

  (3)语序不当的一处是______________。(只填序号)(1分)

  (4)成分残缺的一处是___________ 。(只填序号)(1分)

  应改为______________ (2分)

  三.阅读理解(56分)

  (一)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0分)

  ①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②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而求得。

  ③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④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具体细致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一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⑤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⑥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⑦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是我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 都遵照 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了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⑧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和精神,( )是在研究学术中是不可缺少的,( )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 ,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进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能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和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致和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1.联系全文和选文回答,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真正意义是什么?(2分)

  12.依次填入文段中括号内最恰当的关联词语是( )(2分)

  A、不是;就是B、不是;而是C、不是;都是D、不但;而且

  13.演讲表达的三要素是: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3分)

  14.选文可以分为二个部分,第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次,请归纳每部分、每层次的意思。(3分)

  第一部分(①~⑦)分析 格物致知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第一层(①~⑤):

  第二层(⑥~⑦):

  第二部分(⑧):

  15.作者说“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历史上学术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这些话会让未来的科学工作者丧气吗?谈谈你的看法。(2分)

  16.细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加点词语的作用。(2分)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17.在文中,作者认为中国学生“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作者认为造成这个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怎样改变?

  (4分)

  18.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流。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读了此文后,你有什么感想,请用几句话写在下面。(60字左右)(2分)

  (二)要乐于和别人交流思想(14分)

  ①一位获得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一等奖的同学介绍他的学习经验时说,最重要的是:要乐于和别人交流思想。交流思想大有裨益。

  ②对此,我深有同感。不是吗?古人说:“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足见交流思想的益处。英国大文豪萧伯纳也说过:“倘若你手上有一个苹果,我手中也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那么你我手中仍只有一个苹果;但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每人将各有两种思想。”萧伯纳的这段话,深刻地证明了交流思想的重要作用。

  ③是的,思想的相互交流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严密思路。历史上有许多中外名人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唐朝的张籍在《祭退之》一诗中,就说到他与韩愈经常在一起“披穷古今事,事事相酌量”,他们事事相互交流,不仅提高了写作技巧,开阔了作品的意境,而且成了莫逆之交。在科学史上有一段“水火相容”的佳话。德国化学家李希比和维勒性格截然不同,人们说维勒是“一盆冷水”,李希比是“一团烈火”,然而,共同的志向使他们密切合作,相互磋商,一同成为有机化学的创始人。著名作家鲁迅也十分重视与一些青年作家交流思想,对他们的求教总是每问必答。

  ④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互相交流思想能使人认识到自己的欠缺,使自己的错误得到改正。这对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在学习生活中,畅谈理想,探求知识,互相交流,不仅能巩固和增长知识,而且能增进友谊。有些人认为学习是竞争,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怎能传授给别人?因而拒绝交流,封闭思想,结果只能是作茧自缚。须知乐于交流,方能使人学富五车;封闭自己,只会使人孤陋寡闻。

  ⑤互相交流思想,从讨论中汲取别人的思想精华,使自己博采众长而趋于完美。倘若我们都如此,于己于人都是大有裨益的。

  19.解释下面的词语。(2分)

  孤陋寡闻:

  莫逆之交: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1.作者认为我们应该乐于与人交流的理由是什么?(2分)

  22.第③段文字中列举了三个事例来证明论点。有人说,其实不必用三个,只需一个或两个就足够了。你的看法是什么?说说理由。(2分)

  23.请为本文各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使之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4分)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24.除了作者所言之外,你认为与人交流还有哪些益处?请写出你感受最深的一点。(2分)

  (三)(12分)

  “80年代的活雷锋”朱伯儒同志曾说过这样一句发人深思的话:我是一棵长在山上的小草,不是我高,而是山高。

  若是把班级化作高山,那么我们个人就是细微的小草了。高山伟岸、挺拔;山草纤弱、细嫩。小草的生命寄托于高山,凭着高山的沃土,繁殖成长。

  我是班级的一员。几年来,我在书法和写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成绩,但这对于我,一个并无天赋的普通学生来说,若没有高山的滋养——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和帮助,无论如何不敢想象会在山风中婀娜起舞。也就是说,一棵小草无论其外表如何华美,如果没有高山这个养生之地,没有其它小草的簇拥,没有雨水的浇灌,它终究是要被践踏而销声匿迹的。一个人如果离开了集体,无论他怎样能干,也不可能有所成就。

  也许有人反驳说:“难道世界医学名著《本草纲目》不是出自李时珍笔下吗?伟大的牛顿定律不是牛顿创立的吗?”是的,这是不可磨灭的事实,但是,若没有前人的医学理论和实践,李时珍能写出世界医学名著吗?若没有人为牛顿提供实验室与实验仪器,他能够创立牛顿定律,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吗?记住:我们所取得的每项成绩,都不应只视为自我奋斗的结果。

  “瞧,我多高!别看诗人吹嘘高山的巍峨险峻,可它还不是乖乖地趴在我的脚下?”如此一面蔑视高山,一面又从高山的沃土中汲取养料,是何等卑劣!

  班级是山,我是草。班级的高山需要绿色来点缀,我,一棵小草,要努力破土而出,挺立在高山之上,但我会牢牢记着:我是站在高山肩膀上的一棵小草!

  25.这篇讲演词鲜明的观点是什么?(2分)

  26.表现了演讲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7.文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3+2分)

  28.根据你学校生活的经历,谈谈你对班级与个人关系的理解。(3分)

  (四)记忆理解运用(10分)

  记忆、理解和运用是学习过程中的三个环节。

  记忆无疑是学习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学习是为了求知,求知当然需要记忆。我国封建时代的私塾里的学生就讲究背诵。但是,记忆并不是学习的目的。只读书和背诵,最后的结果是图书馆搬家。有个故事,讲一个秀才去赶考,坐在船上看书,看完一页撕一页,然后扔到河里。书看完了,也撕完了。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我只看一遍就记住了,还留着书有什么用。□并不一定。他可能记住了书本上的知识,但记住一种知识与真正掌握一种知识是根本不同的。

  理解是学习的第二环节。第一环节使学习过程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在读书和记忆阶段是未曾发生的。当人们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学习新知识时,就碰到了旧知识和新知识的矛盾和融合。理解的过程不仅知识量增加,而且还因新知识对旧知识的改造、融合、同化而形成了知识结构的变化,从而使我们的知识水平进到更高的阶段。

  人们的理解力与知识和经验的丰富程度有很大关系。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人,往往有较强的理解力。

  运用是学习的第三环节,也是学习的实践阶段。运用既是理解过程的继续和发展,同时又是对理解过程中所取得的知识是否真正掌握的检验。

  ①学习过程的三个环节彼此递进,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②这三个环节,第二个环节有很重要的意义,但又最难达到,同时又容易被人们所忽略。③一开始学习的时候,人们往往只重视读和说而忽视了理解。④为什么有些读书很多的人,在工作中容易产生教条主义毛病呢?⑤这当然不能归结为书读的多,而在于理解的差。

  把学习分成三个环节只是理论的抽象。实际上,这三个环节是互相渗透的。表现为,在读书阶段就有理解参与其中,而在理解中也就加深了记忆。所谓理解性记忆就是这两个环节不断互相作用的综合产物。古人有很多论述,讲了记忆、理解二者互相依赖的辩证关系。而运用过程不仅要以前两个阶段为基础,而且是巩固三个环节成果的最好方法。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知识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巩固。

  29.第二自然段画线句子用“图书馆搬家”作比喻,指的是学习时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超过十二个字)(2分)

  30.下列句子插入第二自然段方框内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句( )(2分)

  A.这位秀才是不是记住了他所学的东西呢? B.这位秀才是不是掌握了他所学的东西呢? C.这位秀才已经记住了他所学的东西。 D.这位秀才已经掌握了他所学的东西。

  31.第六自然段由5句话组成,第一层应划分在哪里?用“|”在下面句子的序中标示。(2分) ① ② ③ ④ ⑤

  32.第七自然段说“古人有很多论述,讲了记忆、理解二者互相依赖的辩证关系。”下面摘引的古人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其中哪几项说明了“二者互相依赖的辩证关系”。( )(2分)

  A.熟读而精思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E.学然后知不足   F.温故而知新

  33.对第七自然段中“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实际含义及作用的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说明运用要以记忆、理解为基础;总结全文,引出论点。

  B.强调知识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巩固;以事喻理,生动形象。

  C.说明运用要以记忆、理解为基础;以事喻理,生动形象。

  D.强调知识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巩固;总结全文,引出论点。

  四、作文(60分,二选一,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1.“金”,本是指一种可以用作货币的贵重金属,但是,生活中也常常被人比作珍贵、尊贵的东西。于是,有农民说“勤劳是金”,有工人说“协作是金”,有科技工作者说“创新是金”,有经商者说“诚信是金”,有政治家告诫人们说“和谐是金”,有父母告诫子女说“进取是金”,有老师提醒学生“友爱是金”,有朋友提醒友人说“真诚是金”……在大家的眼里,比作“金”的,是最珍贵的物质,是最宝贵的品质。

  请以“ 是金”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2.哥伦布因怀疑大西洋彼岸是否有大陆,扬起了冒险和探索的风帆,终于发现了新大陆;哥白尼因怀疑天主教的“地球中心说”,开始探索天体运行的规律,经过艰辛的努力终于创立了“太阳中心说”:爱因斯坦因不满于牛顿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经过探索创立了划时代的“相对论的时空观”……由此观之,怀疑和不满常常是创新的先导。

  请你以“创新”为话题,写一篇题目自拟的文章,要求卷面整洁,书写美观。

【初二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相关文章:

1.初二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带答案

2.初二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试卷

3.初二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同步训练

4.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试卷

5.高二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6.高二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模拟测试题

7.初二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检测试题

8.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