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迟子建短篇散文及答案

时间:2021-03-31 16:51:02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迟子建短篇散文及答案

  迟子建是当今文坛一颗耀眼的明星,她是唯一一位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两次获得冰心散文奖、一次庄重文文学奖、一次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一次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在所有这些奖项中,包括了散文奖、中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奖等。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迟子建短篇散文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迟子建短篇散文及答案

  篇一农具的眼睛 迟子建

  农具似乎与树木有着亲缘关系,农具的把儿几乎都是木柄制成的。你能从光滑的农具把儿上,看到树的花纹和节子。那些大大小小的木节个个圆圆的,有黑色的,也有褐色的,好像农具长了眼睛似的。

  农具当中,我最憎恨的就是犁杖了。由于家中没养牲口,用犁杖耕田的,爸爸就把大家姐弟三人当成牛,套在犁杖上,让大家拉犁。我一拉犁就有屈辱的感觉,常常是直着腰,只把绳子轻飘飘地搭在肩头。这时父亲就会在后面叫着我的乳名打趣我,说我真不简单,能把绳子拉弯了。我父亲是山村小学的校长,曾在哈尔滨读中学,会拉小提琴。他那双手在那个年代既得写粉笔字,又得摸农具,因为大家上小学时,学工学农的热潮风起云涌,大家每周都要到生产队的田地里劳作一两次。而且家家户户又都拥有园田,种植着各色菜蔬,自给自足,所以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没有没摸过农具的。

  农具当中,我不厌烦的是锄头和镰刀。锄头的形状很像道士帽,所以你若把它倒立着,俨然是一个清瘦的道士站在那里。锄头既可用于铲除庄稼中的杂草,又可给板结的田地松土。我扛着锄头去田间劳作,一般是到土豆地里去了。土豆地一般要铲三次,人们称之为“头趟、二趟、三趟”。铲头趟,苗才出齐不久,上豆秧矮矮的,杂草极好清除。铲二趟呢,是在土豆打垄之后,粉的白的蓝的土豆花也开了,杂草与土豆秧争夺生长的空间,这时就得抡起锄头“驱邪扶正”。铲三趟的时候,稗草疯长,有的和秧苗缠绕在一起,颇有“绑票”的意味,这时候为土豆清除“异己”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铲三趟的时候最累,有时候你得撇下锄头,亲手二下一下地把纠缠在土豆秧身上的杂草摘除。我喜欢铲二趟,我爱那些细碎的土豆花,它们会招来黄的或白的蝴蝶,感觉是在花园中劳作。干活乏了小憩的时候,躺在被阳光照耀得发烫的泥土中,感受着如丝绸一样柔曼滑过的清风,惬意极了。清风拍打着土豆花,土豆花又借着风势拍打着我的脸颊,让我脸颊发痒,那是一种多么醉人的痒啊!渴了的时候,我会到田边草丛中采上几枝酸浆来吃。它长得跟竹子一样,光滑的身子,细长的叶片,它的茎能食用,酸甜可口,十分解渴。我铲地时就不背水壶,因为酸浆早已存了满腹的清凉之汁等着我享用。

  我喜欢镰刀,是因为割猪草的活儿在我眼中是非常浪漫的。草甸子上盛开着野花,割草的时候,也等于采花了。那些花有可供观赏的,如火红的百合和紫色的马莲花;还有供食用的,如金灿灿的黄花菜。用新鲜的黄花菜炸上一碗酱,再下上一锅面条,那就是最美妙的晚饭了。我打猪草归来,肩上背的是草,腰间别的是镰刀,左手可能拿的是一束马莲,右手握的就是黄花菜了。所以我觉得猪的命运也不算坏,它一天到晚除了吃就是睡,窝里絮的草还来自于芳菲的大草甸子,比耕田的牛马要有福气,可惜它的命太短太短了。

  我父亲是个知识分子,他伺候庄稼的本事与他的教学本领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大家家的地不是因为施肥过少而使庄稼呈现一派萎靡之气,就是垄打得歪歪斜斜,宽的宽,窄的窄。进了我家园田的庄稼,很像是被送入孤儿院的弃婴,命运总是不大好。大家家的农具,也比别人家的要邋遢许多,锄头上锈迹斑斑,镐头和犁杖上携带的尘土足够蓄一只花盆的,镰刀钝得割草时草会发出被剧烈撕扯的痛苦的叫声,如乌鸦一样“呀呀呀”地叫。而那些地道的农家,农具总是被磨得雪亮,拾掇得利利索索的,不似大家家的农具,一律被堆置在墙角,任凭风雨侵蚀,如一群衣衫褴褛的乞丐。即便如此,我还是热爱大家家的农具,热爱它们的愚钝和那满身岁月的尘垢。

  大家家使用过的那些农具早已失传了。但我忘不了农具木把儿上的那些圆圆的节子,那一双双眼睛曾见证了一个小女孩如何在锄草的间隙捉土豆花上的蝴蝶,又如何在打猪草的时候将黄花菜捋到一起,在夕阳下憧憬着一顿风味独具的晚饭。我可能会忘记尘世中我所见过的许多人的眼睛,那些或空洞或贪婪或含着嫉妒之光的眼睛,但我永远不会忘记农具身上的眼睛,它们会永远明亮地闪烁在我的回忆中,为我历经岁月沧桑而渐露疲惫、忧郁之色的眼睛,注入一缕缕温和、平静的光芒。

  导读

  农具何以有了眼睛?如果不是作者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那么,如此乏味、平凡并且土气的农具怎么会有如此的神韵?本文题目就夺人眼球,吸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既然农具都有了眼睛,那么,作者的心灵之中一定也有一双审美的眼睛在闪烁,这双审美的眼睛会将生活中平淡无奇的事情镀上美丽的光泽。要不,请看,被憎恨的犁杖也和父亲风趣幽默的谈吐联系上了,喜欢的锄头和镰刀让作者牵引出好几件有趣的事,还有农村美丽自然风景的描写。所以,虽然作者写的是艰苦的农村生活,大家却从中读到了作者的乐观态度和热爱生活的纯美心灵。这些农具的眼睛实际上见证了作者一段难忘的生活,这段岁月虽然苦涩却闪耀着美丽的光芒,“它们会永远明亮地闪烁在我的回忆中。为我历经岁月沧桑而渐露疲惫、忧郁之色的眼睛,注入一缕缕温和、平静的光芒。”

  选择农具作为文章的切入点,进而牵连出作者许多生活申的事件,这是作者构思的高明之处。生活中的事件也许是偶然的、零散的,但是,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当写作素材进入作品申时,作者需要进行集中和整合,所以,大家就看到了许多事件和情感围绕着“农具的眼睛”展开,平庸的生活成为焕发着光彩的写作题材。再浓烈的情感也必须有一个突破口或寄托物才能有所依托,恰当表达,作者找到了合适的依托,因而才有了这样精彩的表达。

  思考练习

  1 根据原文,概括“农具的眼睛”的两层含义,每点不超过10个字。

  实指:_______________

  虚指:____________

  2 文章对童年生活的艰辛不乏浪漫的描写。请结合相关片段,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

  参考答案

  1 (1)农具上的圆节;(2)美好时光的见证或童年生活的见证。2 文中充满了对简单朴素的生活片段的回忆,拉犁翻地的趣味和劳累,锄草间隙享受清风拂面的惬意和蝴蝶追逐的浪漫,打猪草时在草甸子上赏花的悠然,夕阳下对一顿风味独具的晚饭的憧憬,却流露出作者对勤劳、朴实、宁静生活的热爱,对农村和大自然的亲近之情。

  篇二寒冷也是一种温暖 迟子建

  年是新的,也是旧的。因为不管多么生气勃勃的日子,你过着的时候,它就在不经意间成了老日子了。

  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的笑声。沾染了这样气韵的北方人的日子,定然是有阴霾也有阳光,有辛酸也有快乐。

  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目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因寂静、单纯而显得格外有韵致。八月,我回到那里。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大约是心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每日黄昏,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中往往要攥块石头。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家中的菜园到了这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娆花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莹莹的茄子、油绿的芹菜、细嫩的西葫芦、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熟期,不过这些绿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是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生的鱼类。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之情呢?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金黄色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上。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把黑夜照亮。

  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我去香港两次,但唯有这次时间最长,整整一个月。浸会大学邀请了来自美国、尼日利亚、爱尔兰、新西兰、肯尼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八位作家,聚集香港,进行文学交流和写作,这一期的主题是“大自然和写作”。为了配合这个主题,浸会大学组织了一些亲近大自然的活动,如去西贡西湾爬山,去大屿山的小岛看渔民的生活,去凤凰山以及湿地公园等。香港的十月仍然炽热,阳光把我的皮肤晒得黝黑。运动是惹人上瘾的,逢到没有活动的日子,我便穿着一身运动装出门了。去海边,去钻石山的禅院等。有一天下午,我外出归来,乘地铁在乐富站下车后,觉得浑身酸软,困倦难挡,于是就到地铁站对面的联合道公园睡觉去了。别看街上车水马龙的,公园游人极少。我躺在回廊的长椅上,枕着旅行包,听着鸟鸣,闻着花香,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向西了,我听见有人在喊“迟——迟——”,原来是爱尔兰女诗人希斯金,她正坐在与我相邻的椅子上看书呢。我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在国外,蜷在公园长椅上睡觉的,基本都是乞丐。

  在香港,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炫耀香港的扶桑、杜鹃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绿,等等。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对香港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有一天参加一个座谈,当被问起对香港的'印象时,我说我可怜这里的“绿”,我喜欢故乡四季分明的气候,想念寒冷。他们一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啊!

  十一月上旬,我从香港赴京参加作代会,会后返回哈尔滨。当我终于迎来了对我而言的第一场雪时,兴奋极了。我下楼,在飞雪中走了一个小时。能够回到冬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艾芜先生的儿子汪继湘先生和儿媳王莎女士为我签名寄来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南行记》和《艾芜选集》,他们知道我喜欢先生的书,特意在书的扉页盖了一枚艾芜先生未出名时的“汤道耕印”的木头印章。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满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灿烂。王莎女士说,新近出版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他们都没有要稿费,只是委托新华书店发行,这让我感慨万千。在大家这个时代,那些垃圾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导读

  本文引起大家关注的是“辩证反衬式”的构思方法。温暖和寒冷是一对反义词,可以指自然界的温度,也可以是人类社会的某种现象,比如喜欢和冷淡,推崇和拒绝……作者正是从这点上开掘,形成了不同凡响的构思。文章先从赞美故乡寒冷的新年开始,这是寒冷;接着写故乡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母亲对我的关爱,这是温暖;又写十月在香港感受灼热和困倦,以及可怜的绿,反村作者对故乡寒冷的热爱;最后可以说是构思中的神来之笔,作者写了一种社会现象:“在大家这个时代,那些垃圾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这仿佛是一条曲径通幽的长廊,回旋曲折,旁边的景物迷人,最后出现了一个宽广的后花园。将读者引入胜境,体味更高层次的“寒冷与温暖”。

  写对故乡的情感可以有千万条路,作者只抓住了“寒冷”这个比较生僻的特征为切入点,将写作视野扩展到香港。深入到了文化领域,使之和故乡的“冷”交相辉映,呈现出一派丰厚深沉的景象,让读者的情感在相反的轨道中穿行,并且辩证地融合,怎能不情思灵动,哲理飞扬呢?

  思考练习

  1 在文章第三段中,作者浓墨重彩地铺叙了她在故乡感受到的哪些情景?请分条概括说明。

  2 联系全文,请简要说明作者感到“寒冷也是一种温暖”的缘由。

  参考答案

  1 (1)山野里弥漫清新的空气;(2)妈妈关切地迎接“我”回家;(3)时令蔬菜,新鲜成熟;(4)享受丰盛的晚餐;(5)用鲜花装点居室。2 (1)故乡给予我情感营养,在寒冷的新年里,感受到了故乡的热闹与温暖。(2)在大雪飘飞的季节,感受到了妈妈的期望与问候。(3)在大师作品备受冷落而让人心凉的时代,朋友寄来心仪的大师的作品而感到亲切满足。(4)在炒作时代,我感受到了大师的奉献精神的激励。

【迟子建短篇散文及答案】相关文章:

迟子建的短片散文01-30

迟子建散文泥泞03-30

迟子建散文《灯祭》03-30

迟子建散文的读后感01-30

迟子建散文欣赏(精选15篇)07-29

有关迟子建散文的读后感01-30

关于迟子建散文的读后感01-30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推荐01-24

迟子建散文高中读后感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