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正月初三拜丈人散文

时间:2018-10-21 初三 我要投稿

正月初三拜丈人散文

  风物入眼,回味润心。这么多年来,天南海北的倒也去过一些地方。故此,对祖国各地的民风民俗,可说多少也知之一二。别的不论,单就居家过日子,那还得说是娶个胶东姑娘做媳妇,那才叫真的幸福,能美死你。长得水灵好看到在其次,贤慧能干却是实打实的好处,而且,日常里任劳任怨、无怨无悔,想婆家、爱婆家、为婆家;尤其是作为姑爷去到丈母娘的家里,那地位,那待遇,绝对场面够意思。就一个字:“棒!”

正月初三拜丈人散文

  说胶东的媳妇长的好看那也是有根有据的。记得看过一篇《哭嫁》,说的是湖南姑娘要出嫁了,有“哭嫁” 的风俗,即:姑娘出嫁这天,是一定要抱着亲娘哭一场的,据说哭时还有专门的词,既使嫁的再愿意、再开心,也要哭,否则会招来闲话的。 胶东的姑娘出嫁,也兴哭,而且这是真格的哭,哭的真格的悲伤。因为耳闻目睹过亲娘、亲姐、嫂子以及街坊邻居所有女人的状况,想着自己就要告別做女儿的时光从此踏上做媳妇的岁月,哪有不真哭的?要知道,胶东的风俗是,未嫁人的女儿都是养在闺阁之中不怎么干粗重累活的,庄稼地里有父亲、兄弟,家里有娘亲、嫂子,大都只在闺中专职女红一类。故而个个养的白白嫩嫩,焉有不水灵好看之理。眼下就要嫁了,被爹娘哥嫂娇养在家的姑娘时代,从此一去不复返,思之此处,焉有不悲伤不痛哭之理?

  胶东的媳妇能干,那是出了名的。其实, 说能干并不准确,应该说是需要媳妇承担的事太多而不得不干才是真的。

  从庄稼地里收了工,回到家里,男人们便啥事也没有了,往炕上一歪,或抽烟或喝水或干脆眼睛一眯睡会,只等饭菜端上炕来吃就行了。 而女人则不同了,同样下地,回家后得赶紧先忙活做饭,打点一家子吃饱好抽空另谋其它营生,喂鸡、喂猪、洗锅、洗碗、修饰家务等自不屑说。此外,比喻公婆老人有无需要伺候之事?孩子上学有无事需要嘱咐之话?都需挂于心间,确实很忙活。但是,她们做这一切的时候那是无怨无悔极其自然的。因为,这样做和做这些事的人绝不止只她一人,而是所有的女人都是这样的。这一点,是早在娘家做姑娘时就早已习以为常了,说到辛苦,自己的娘亲、姐姐或嫂子,哪个不是这么过来的?而论到享受,自己的父亲、兄弟又何尝不也是这般的享受?故而,当一切都习以为常,这一切也就见怪不怪、无怨无悔了。

  在胶东,不仅媳妇能干贤慧,丈母娘及其丈母娘家中所有人在对待姑爷的这个问题上,也都是格外的好,那叫一个客气,有个俗话叫做:“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喜。” 正是最好的注脚。反正就一个字:好!对于这好,闲遐时也曾寻思过,这到底是为啥?凭啥要对姑爷如此的重视、如此的好?最后是以为这事绝非凭空而来,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内容,简言之,这之中大约是有个以“此心换彼心” 的意思在内:“姑爷呀,你看看,我们家是怎样待你的?你回去后,可千万善待我们家姑娘啊。”大约就是这么个逻辑,意在为自家的姑娘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不要太受气而已。

  在胶东,在酒席桌上,论到座次时,坐中无论长幼尊卑,姑爷的座次永远是头席,姑爷坐下之后,才是尊卑长幼依次而坐。不仅如此,家中来了一般客人,自家人作陪即可,若是姑爷上门,仅自家人作赔就远远不够了,还必须到村里请有身份的外人,如长辈、如村长之流来陪才行。由此可见,姑爷的规格之高以及对其的重视程度了。

  走亲访友中,若无特殊事物,一年中姑爷一般只拜见一次丈人,也有两次的,但不多见:一次是蝉鸣六月天的农闲时节,这次大都是媳妇带着孩子走趟娘家,姑爷一般不去;另一次就是在正月里,这次是必去的,在初三这天。有个成文的规矩叫作:“初二拜姥娘,初三拜丈人。”

  初三是日,丈母娘一家子早早将里里外外收拾妥当:陪客人是头天晚上已说好的,今来陪我们家姑爷,当然得是位有头脸或者是有些见识礼仪的;家中的院子屋里自然也打扫擦抹干净,要给姑爷留下好印象;至于吃的,那更是将一年来积攒下的'好东西,要全部端上桌来,供姑爷享用。总之,一切都准备完毕,只等候姑爷上门。觉得时辰差不离了,会派家里的小孩子在大门外瞭望着。见来了便跑回去报告,一家子除了丈母娘外,都去大门外迎接。丈母娘是有更重要的仪式要做的,即:煮荷包蛋,一般是煮两只,家境好的也有煮四只六只的不等,而且煮好荷包蛋后要亲手端着,笑眯眯地望着甫一进门的女婿,只待姑爷亲亲热热喊一声“妈!过年好!” 便答应着赶紧将刚出锅的荷包蛋递上给姑爷享用。这己是成了风俗,年年如此,家家如此。然后是进里屋,脱鞋、上炕、坐上座,由请来的陪客人和老泰山陪着喝茶、聊天。这时,外间灶台上可就忙开了,仗母娘领着女儿们(因娘家哥嫂这一天也要拜丈人),烧蒸炸煮、炖炒煎烹,将冷荤糕点、鸡鸭鱼肉等美味佳肴,用碗盘盆钵盛着,一一端上里屋桌上。总之,可劲造。

  我有个姨表哥,姓周,单名一个玉字。在当时的村子里,因上过几天中学,所以算是个有墨水的。赶上个下雨坏天、冬寒农闲时节,常给人讲故事,《水浒》、《三国》都能扇呼几句。本人也有派头,比喻刚下学那些年,说话都是与普通人不一样。村里人去乡里赶集,都说路程是六里,表哥却一定要说是三公里。估量斤两时,大家都说某某家的猪够大,足有二百多斤,表哥不这样说,要说也得是足有一百多公斤。为此庄上人都以为表哥这人格色,便给他起了个外号就叫“周公斤”。对此,表哥却不以为忤,对此外号还颇为得意,因自己姓周名玉,正好与《三国》东吴大都督周瑜名号同音,便把人家叫他“周公斤”,误听成“周公瑾” 而沾沾自喜:“公瑾就公瑾,叫诸葛才好呢。”说起来,表哥的格色还不仅如此,确实在好些亊上与一般人不一样。表哥管教不了儿子,这也是挺另类的。在胶东,儿子没有不怕爹的。我记得我小的时候,看到父亲前面过来,我会绕着走,因为怕!从心里头怕,哪有老子管儿子儿子敢不听话的事?而表哥家就是,表哥的儿子是只怕娘而不怕爹,常常是被儿子气得眼睛发直嘴唇发抖,也毫无办法,到最后只能发狠说:“你个兔崽子,等着,等你妈回来再说,我告你妈。”这样发狠时,那兔崽子儿仍在冲着表哥边吐着舌头边“啊---啊”乱叫,呕的表哥直要昏过去,可除了“告诉你妈”外,别的是一点招也没有。

  表哥这人的真正格色,其实是因为见丈母依娘不叫“妈”这件事上,打娶妻那天起,从未叫过岳母大人一声“妈”。此事很严重,丈母娘很生气,老婆很没面子,为此表嫂没完没了地闹,闹完了求,求完了再闹,闹来求去,反倒是更加叫不出口了。因为总也是叫不出口,随着岁月流逝,表哥这新女婿慢慢变成了老女婿,不叫“妈”这事,最终也只好不了了之了。不过不叫“妈”这件事,最初表嫂曾十分的委曲,在娘家,表嫂无兄弟,只有两个妹妹,自己身兼长女之职,嫁的女婿连妈都不叫声,哪有不怨的,但闹也是白搭,一付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凭你软硬兼施,反正就是不叫了;丈母娘也想不通啊,一生没得子嗣,只生三女,如今长女嫁人了,常言道,一个女婿半个儿,心道半个儿也强似没有,可谁曾想就是这半个儿的姑爷偏偏叫不出一声妈来,结婚时没有叫,已很觉有些希里糊涂被蒙混了过去,日常里想起这事,全都是气恼,却也没办法了,谁让当时让他蒙混过去了呢?只好等到来年初三,等到来年正月初三这日姑爷上门拜年时,万不可再让其蒙混过关了。

  终于到了初三这日,新姑爷被迎进门来,在正屋的外间里,丈母娘打好荷包蛋端着,挡在进里屋门的中央,只等好好地叫一声“妈”,便递上热气腾腾荷包蛋给其享用。此时表哥心里明镜似的,这是在等我叫妈呢,便使了使劲想叫,可越是使劲,越是张不开口,到了,还是没叫不出来;而此刻的丈母娘呢?是早已下定决心,若不叫就耗下去。于是乎,丈母娘与姑爷之间,就如此这般在大眼瞪小眼地相持着。不知过了多久,也不知是谁坏了丈母娘的好事,在二人相持中竟“扑嗤”一声笑了出来,接着在场的人都禁不住笑了起来,最后连丈母娘自己也气的笑了出来,笑的手里荷包蛋要洒出来不知放哪时,表哥顺手接了过来几下子吃完便进了里屋。这一场难熬的相持不想竟就这样于一笑之中消解了,可怜的岳母大人只好将希望留待下一个年度了。

  然而,很多事情的发生与发展总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等到下一年度姑爷再度来拜年时,事情确实是已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正如那歌里所唱:“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后背着一个胖娃娃。”

  隔辈就是亲罢,当看到胖乎乎的大外孙后,情不自禁就揽于怀中亲的什么似的,早将其它事抛于脑后,连同那本该递给姑爷享用的荷包蛋也遗忘了。然而此遗忘却存入了姑爷的心里,而且还很有些耿耿于怀。

  也许是没吃上荷包蛋很是气闷?也许酒后壮了胆?反正席间表哥去方便时,在通往茅厕的院中正好见到一只老母鸡在觅食,一脚就踹了过去,可怜老母鸡凭白挨了一脚,叫着跑去。见老母鸡跑远,表哥还冲着那母鸡兀自喊道:“蛋也不下,养着什么用。”由于那母鸡叫的声惨,表哥喊的声高,加之屋里又有外人做赔,一时间表哥这一壮举很快就在当地传成为“佳话” 而经久不衰,表哥也因此成了名人。

  有好事媳妇曾问表嫂:“那是真的吗?”

  “净糟蹋人。”

  也有小青年问表哥,表哥是笑而不答。

  不管是真是假,最终的事实是,包括我在内,大家还是蛮佩服表哥的。不为别的,为只为表哥在他岳父母晚年,尤其病重期间,当真象儿子一样侍奉过二位老人,而且尽心尽力,因为表哥的岳父母,一生无子,是表哥为他们送终的。由此,表哥当年纵有千般不是,养老送终这一好,也遮得过百丑了。

【正月初三拜丈人散文】相关文章:

1.高三拜年日记

2.正月初三散文

3.大年初三拜年的日记

4.大年初三拜年日记

5.日记〔正月初二〕

6.正月初一的太阳

7.正月初一的太阳

8.正月初一游南湖散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