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送李愿归盘谷序》优秀教案

发布时间:2017-12-20  编辑:梁飞艺 手机版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掌握文中相关的字词及句式

  2、了解唐代知识分子对待人生、仕途的不同态度,

  3、理解作者因仕途坎坷而流露出的不遇之叹和不平之鸣

  4、鉴赏文章巧妙地借他人之口表达自己对人生和仕途的看法和虚托的手法

  二、过程和方法

  1、对照注释,自由阅读课文,圈出难理解的词、句子。

  2、熟读成诵,整体感知,领会文章主旨。

  3、师生互动,解决相关疑难词语、句子,老师据课文内容提出相关问题,由学生讨论回答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以及作者的隐逸情怀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苏轼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欧阳公言,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余亦谓唐无文章,唯韩退之《送李原归盘谷序》一篇而已。”是什么样的魅力让苏轼做出这样高的评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序言简介

  古代散文中,序文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文体,序也作叙或绪 ,是依条理叙述的意思,赠序是古代序文的一种,朋友离别,送别者常会赠予对方一篇序,以表达惜别之情或勉励、祝愿之意,这就是赠序。

  三、题解

  李愿是韩愈的好朋友,生平不详。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冬,韩愈在长安等候调官,因仕途不顺,心情抑郁,故借李愿归隐盘谷事,吐露心中郁抑不平之情。首段叙述盘谷环境之美及得名由来。结着三段借李愿之口,运用两宾夹一主的手法,写了三种人:声威赫赫的显贵、高洁不污的隐士和趋炎附势的官迷,于映衬、对比中表达他对官场腐化的憎恶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古人在朋友临别时,常常赋诗为赠,“序”是阐述赠诗的缘由和意旨的。本文末段“歌曰”以下就是赠诗。歌辞极言隐居之乐,立意深刻而善藏不露,句式偶俪而富于变化,流畅生动,和谐可诵,有一唱三叹的情致。相传苏轼最爱此文,评价很高。

  四、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第一段

  1、自由阅读文章,老师圈出重要词语,让学生根据上下文的语意,推敲该词语的意思。

  2、重要词语

  ⑴太行之阳有盘谷(山的南面) ⑵草木藂茂,(读音同cóng 聚集)

  ⑶居民鲜少。(xiǎn 少) ⑷谓其环两山之间,(通“为” 因为)

  ⑸或曰:是谷也(有的人)

  3、古今异义

  隐者之所盘旋( 古意:任免、升降)

  4、一词多义

  太行之阳有盘 (的)

  谷盘谷之间 (助词)

  谓其环两山之间 (助词)

  隐者之所盘旋 (主谓之间)

  友人李愿居之 (代词)

  5、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

  主要介绍盘谷的社会状况、得名原因、地理环境

  社会状况:泉甘而土肥,草木藂茂,居民鲜少

  得名原因:环两山之间

  地理环境:宅幽而势阻

  第二段

  1、自由阅读第二段,给第二段划分层次,老师圈出重要词语,让学生根据上下文的语意,推敲该词语的意思。

  明确:

  第一层: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不可幸而致也。

  第二层: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我则行之

  第三层:伺候于公卿之门……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2、重要词语

  ①利泽施于人( 给 ) ②名声昭于时( 显扬 在 ) ③而佐天子出令(发出、发布)

  ④罗弓矢(排列、分布)⑤道古今而誉盛德,(赞美)⑥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 何如与其……孰若是一个固定结构)

  ⑦足将进而趑趄(进门)

  3、通假字

  才畯满前( 通“俊”) 秀外而惠中(通“慧”)

  4、词性活用

  则树旗旄(名词作动词 树起) 武夫前呵(名词作状语 在前面)

  处污秽而不羞(意动,以……为羞) 飘轻裾,翳长袖(使动 使……飘动)

  升高而望远(形容词作名词 高处 远方)

  美可茹……鲜可食(形容词作名词 味美的食物 鲜嫩的食物 )

  5、特殊句式

  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 被动 ) 起居无时,惟适之安(宾语前置 )

  车服不维,刀锯不加(被动) 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宾语前置)

  用力于当世者 (介宾后置) 触刑辟而诛戮(被动)

  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 定语后置 )

  6、古今异义

  进退百官(古今:任免、升降) 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古今 :把持权利)

  奔走于形势之途(古今:地位和权势)

  7、重点句子翻译:

  ①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

  译:端坐于朝堂之上,任免百官,辅佐皇帝发号施令

  ②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

  译:他们在朝廷外面,便树起旗帜,陈设弓箭,武夫在前面呼喝,侍从塞满道路

  ③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

  译:这就是受到皇帝的知遇,掌握了很大权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啊

  ④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

  译:忌妒别的姬妾得到的宠爱;争着比美,一心要获取主人的怜爱。

  ⑤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译:从山上采来的果子,甜美可食;从水中钓来的鱼虾,鲜嫩可口。

  ⑥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译: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不受背后诋毁;与其身体享受欢乐,不如心中没有忧虑。

  ⑦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译:不受官职的束缚,不受刑罚的惩处,不理会天下的治乱,不关心官吏的升降,这些都是不得意、不得志的人的所作所为,我就是这样做的。

  ⑧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句读问题)也可读为: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较好)

  译:他们在为人方面,贤与不肖之间怎么样呢?

  或:他们和为人贤德的人相比,(是)怎样的不肖呢?

  第三段

  1、自由阅读文章第三段,老师圈出重要词语,让学生根据上下文的语意,推敲这些词语的意思。

  2、、重要词语:

  闻其言而壮之(意动,以为……有气魄)

  可以稼(名词作动词 耕种)

  膏吾车兮秣吾马(名词作动词 用油脂涂车轴 用草喂马)

  3、特殊句式

  无不足兮奚所望(宾语前置)

  4、重点句

  A、盘之阻,谁争子所。

  译:盘谷地势险要,谁来争你这个地方呢

  B、饮则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译:(在这里)有吃有喝,长寿健康,没有什么不满足的,还奢望什么呢。把我的车抹上油,用草喂饱我的马,跟随你到盘谷中,穷尽我的一生来流连此地

  5、虚词:

  闻其言而壮之(代词) 盘之中(助词,不译) 维子之宫(的)

  盘之阻,谁争子所(主谓之间,不译) 嗟盘之(的)乐,乐且无殃

  五、齐读全文,思考如下问题

  (1)、文章开头写盘谷的得名的缘由,对表达全文的主旨有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

  通过景物描写,侧面表现归隐盘谷者的思想品质。

  (2)、第二段内容

  1、该段陈述了哪三种人?

  明确:

  ⑴得意人(用力于当世者)⑵闲居人(不遇于时者)⑶奔走伺候人(不择手段的干谒者)

  2、这三种人各有怎样的特征?

  明确:

  ⑴得意人

  取悦皇帝(利泽施于人) 追求名利(名声昭于时)

  手握重权(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 飞扬跋扈,大讲排场(树旗旄,……夹道而疾驰)

  喜怒无常(喜有赏怒有刑) 养尊处优(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不烦。)

  生活荒淫(曲眉丰颊,……争妍而取怜)

  ⑵闲居人

  淡泊名利(穷居而野处……濯清泉以自洁) 无拘无束,安闲自在(采于山……惟适之安)

  不问政事(车服不维……黜陟不闻)

  ⑶奔走伺候人

  趋炎附势(伺候于公卿之门) 厚颜无耻(奔走于形势之途)

  懦弱卑琐 (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

  顽梗迂拙(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

  3、作者对这三种人的态度如何?

  明确:

  第一种人:逃之(鄙弃)

  第二种人:行之(肯定)

  第三种人:恶之(厌弃)

  4、作者描写的这三种人,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明确:

  第一和第三种人实际是和第二种人进行对比,突出隐者思想行为的高尚。

  5、说说最后一段中歌词的内容与前文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明确:

  紧扣第一段,赞扬盘谷的景物,紧扣第二段,赞扬了归盘谷的李愿,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六、了解本文写作方面的特点

  1、对比

  第二段中,有显贵权势与趋炎附势的逐利之徒的对比,也有安适无毁的隐士与以上两种人对比。造成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寓褒贬于形态刻画之中,寄爱憎于鲜明对照之中。

  2、虚托手法的运用

  第二段并非李愿之言,而作者运用虚托手法,借李愿的口,表达自己对人生和仕途的看法,作者尖锐地讽刺了那些声势显赫的大官僚和追求功名利益的无耻之徒,同时,既赞扬了李愿的归隐,歌颂了他的高风亮节,又避免了溢美之嫌。

  3、瑰丽而刚健的语言

  文章描写三种人,极力形容,各具情状,用词奇瑰而丰富,加以交错地使用骈、散句。因而造成一种浏亮顿挫而又富有辞采的格调,有六朝文的遗风。